周迅陈凯歌周润发甚至戈尔巴乔夫这些明星的名场面,都是他拍的

可见视频 2022-04-14 10:37:09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

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

明澈如水,有益如盐

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

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

刘香成

SCoP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

摄影大师

第一位在北京任职的《时代》杂志摄影记者

三个戴墨镜的年轻人

拿相机的人

1981年,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的街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三个戴着墨镜、穿着杰克的年轻人,朝着刘香成走来,刘香成也朝着他们的方向走。他们并没有猜疑眼前这个拿着相机的陌生人,而是自然而然地望向了镜头,刘香成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奇妙的一刻。

1981,云南西双版纳 photo:© 刘香成

“中国14亿人在他们脑海里好像长得一模一样,好像就在这张照片上表现出来”。刘香成说,不仅云南以外的中国人看到很喜欢,外国人看到这张照片也感到很亲切。

1980,云南景洪乡 photo:© 刘香成

刘香成镜头里的中国人,有包容与接纳,有一种洋溢的青春。画家、作家、诗人黄永玉评价刘香成的作品说:“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1980年,北京

中国第一位百万富翁李晓华躺在他的新奔驰轿车上

photo:© 刘香成

他是记者,全世界通过他的照片见证了一段苏联解体的历史;他是新闻人,在数十个国家生活工作,并在十多个国家建立美联社分社;他是经理人,曾任时代华纳集团中国首席代表,新闻集团常务副总裁,CAA高级顾问;他还是首位获得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的华人摄影师。可他却淡淡地说:“我只是个举起相机的旁观者,为了真实的历史。”

刘香成

(图片由刘香成先生提供)

早年生活

结缘摄影

1951年10月6日,刘香成出生于香港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刘季伯是《大公报》国际新闻编辑,母亲陈伟雯出身福建望族,是当时罕见的上过大学的女性。

3岁时,年幼的刘香成随母亲回福州接受教育。在学校,刘香成很好强,总是积极地捡石头、打苍蝇,他只想像同学们一样戴上代表荣誉的红领巾。但由于母亲的“官僚阶级和平地主”成分,无论他如何积极投身“除四害”活动,却仍然得不到认可。

10岁时,刘香成回到香港。直到他离校的那一刻,全校师生在学校操场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校长亲自为他戴上了梦寐以求的红领巾,后来的刘香成回忆起那段往事都感慨万千。而后的每个暑假,父亲刘季伯教他将美联社和路透社的短篇新闻稿翻译为中文。而父亲身边聚集的大批优秀编辑和记者,也成为刘香成学习的榜样。

1970年,刘香成进入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主修国际关系。在纽约第50街的小图书馆、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刘香成先后看到Magnum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的摄影集《中国的三面红旗》和杜安-迈克尔斯(Duane Michals)、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的纪实摄影展览,感受影像的力量。

刘香成

(图片由刘香成先生提供)

毕业以后,刘香成在摄影师基恩米利(Gjon Mili)的推荐下成为《生活》杂志的一名实习生,开始了其摄影人生的第一站。在那里,刘香成跟着Mili把喜欢的照片剪下来贴在墙上看,看完再看,他也因此学会了如何去读照片。

亨特学院的华裔教授利昂内尔-曹将刘香成介绍给哈佛同学、时代集团时任总裁凯尔索苏顿(Kelso Sutton)。苏顿问,年轻人,你这辈子想要做什么。刘香成立即回答:我想到中国去。两周后,他得到一份工作:《时代》杂志驻华记者。

见证苏联解体

普利策奖

作为《时代》周刊和美联社的摄影记者,刘香成的足迹踏遍中国、印度、韩国、阿富汗等热点地区,见证了诸多的刺杀、战火与宗教纠纷,屡屡涉身险境。

1991年12月25日下午,刘香成突然接到约翰逊的来电,邀请他现场观看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电视演讲。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数百名记者从世界各地齐聚莫斯科,希望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幕。然而,当时苏联的新闻管理非常严格,即使是苏联官方通讯社塔斯社的摄影记者也不得进入。

刘香成的面前,戈尔巴乔夫正在宣读自己的辞职词,而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站在这里的摄影师,那一刻他考虑了很多。他清晰的知道,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这一刻更代表着维持近50年的冷战格局即将结束,一个超级大国将就此成为历史。

1991年,苏联解体 photo:© 刘香成

戈尔巴乔夫发表完辞职演说、将讲稿猛然扔到桌上的一瞬间,刘香成不顾拍摄禁令按下快门,他将快门调至1/30,只拍了一格。几乎同时,他的后背吃了克格一记重拳。但他拍下了他想要的,连塔斯社都没有的镜头。当他走出克里姆林宫,正看见苏联国旗降下,俄国国旗升起。

第二天,这张照片登上了全球三十多家报纸的头版头条。次年,他出版摄影集《苏联解体:一个帝国的坠落》。1992年,因对苏联解体的杰出报道,他与莫斯科的同事共同获得了“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

记录中国

见证时代

刘香成始终对中国保持敏锐的嗅觉和高度的兴趣,并密切关注着新中国的发展。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无比巨大的人类故事的载体,这也吸引着他四十多年来在不同时期,将相机对着中国拍下一张又一张照片。

刘香成察觉到中国正面临一种变化,但其走向如何,他没有答案。于是他辗转北京、广州等地孜孜不倦地拍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始终没有停下思考,在经年的积累、深厚的沉淀和独特的观察力背后,他还能跳脱出民族主义情绪,保持一份难能可贵的客观与批判。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该书也成为众多摄影师的必读书。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作者:刘香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而后,刘香成相继编著数本摄影出版物,如《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塔森出版社,2008)、《壹玖壹壹: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的百年影像史》(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等。刘香成所拍摄的中国摄影作品被中国公众广泛认可,它细腻地捕捉了一个变化的时代。

2019年12月,在国际影艺联盟、科梅伊市政府、达盖尔基金会在法国科梅伊举办的“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活动中,刘香成被评选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

上海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关于上海,刘香成编著了两本摄影画册,分别是《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和《上海:一座世界城市的肖像》。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

作者:刘香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前者见证了上海这一充满了美妙的矛盾与奇异反差的国际大都会的发展;而后者记录下30年来浦东的开发,展现出上海作为一座“世界城市”的气质。

《上海:一座世界城市的肖像》

作者:刘香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013年,刘香成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了他的“中国梦 三十年”个人摄影展。2015年,创办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SCoP是中国首家公认的非营利摄影艺术机构,也是上海首家致力于摄影的专业美术馆。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

(图片由刘香成先生提供)

如今刘香成定居在上海,并于SCoP悉心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展示国内外杰出摄影大师的经典作品,向大众呈现摄影的多元表达与惊人魅力。他试图在摄影艺术与大众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摄影、爱上摄影。

0 阅读:18

可见视频

简介:可见传媒,一站式全案营销策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