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鹤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市教育体育局专场。
中共鹤壁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志广作主题发布
新时代这十年,是教育体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十年,是人民群众教育体育幸福感、获得感快速提升的十年。
十年来,鹤壁市教育体育工作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全面构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二是积极构建了符合鹤壁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全面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体系。
截止2021年底,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机构)845所、在校生36.08万人、教职工2.74万人、教育人口达到38.8万人,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24.3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比十年前提高10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5%,比十年前提高3.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2.5%,比十年前提高2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均处于全省前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4平方米,比十年前提高1.48平方米。市教育体育局先后荣获全国食品安全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国家、省级荣誉100余项。
▲市教育体育局举办的武术操进校园活动
坚持普及普惠,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十年来,市教育体育局连续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专项行动计划,我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迅速增加,努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462所,比2012年增加110所,增长了31%,其中公办园103所,比2012年增长了255%,实现了基本普及,有效保障了绝大多数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此外,我们还着力加强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十年来,已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6所、市级示范幼儿园36所,整体保教质量明显提升。
坚持提质培优,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
市教育体育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2017年,我市五个县区在全省率先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义务教育实现了由基本普及到基本均衡的转变,市教育体育局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
十年来,市教育体育局将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常年保持在50%以上。“两免一补”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累计资助学生22.05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应助尽助,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7亿元,实施“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扩容”等重大项目,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等突出问题,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实现质的飞跃,小学大班额比例下降了23个百分点,初中大班额比例下降了56个百分点。我们坚持减负提质并重,加强学生作业管理,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100%、学生参与率87.99%、教师参与率92.41%,全力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我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93.83%,在全省“双减”工作会上受到通报表扬。强化综合实践教育,投资1.5亿元,建成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可日接待中小学生1000人的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发各类实践课程60余种,每年常态化组织万余名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拓展活动,被认定为首批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
坚持特色多样,普通高中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市教育体育局积极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资源。十年来,先后编制实施了《鹤壁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实施方案》和《鹤壁市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新增普通高中7所,对5所公办高中进行了扩容改造,2021年底,全市普通高中数量19所、在校生达到3.83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58.3%和36.8%,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5%,提前2年达到国家确定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目标。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鹤壁高中、市外国语中学被评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
坚持创新融合,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市教育体育局立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顺利完成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将中等职业学校由原来的9所整合为现在的5所,市职教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支持建设的省级示范性职教园区,淇县、浚县先后成功创建河南省职教强县。高职教育规模逐渐扩大,高职院校在校生达2.6万余人。深化产教融合,共获批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60余个,建成高校产教融合型产业学院3个。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成功入选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成员城市,淇滨区、山城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淇县创建成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2021年我市高职学校招生1.1万人,比十年前增加1.87倍;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招生0.6万人。十年来,中高职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0.5万余人。
坚持多点突破,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2019年,成立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秘书组。2021年,在全省首家成立民办教育行业党委,实现公办学校党组织和民办学校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积极推进学校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学校党组织书记“双带头人”和党员教师“双培养”工程,有效激发基层党支部活力,5所学校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党建工作示范校,4所学校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校党建带队建工作示范校。积极推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撤并农村中小学、教学点211个,改扩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46所,扩大了办学规模,集聚了办学资源,提升了办学质量。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出台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手拉手”等指导意见,采取“老校+新校”“强校+弱校”“教育联盟”“学区制”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全市共成立教育集团31个,“1+1”联盟办学119对,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健全常态化教师补充机制,十年来,全市中小学累计补充教师6143人,总体上满足了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强化能力素质培训,推动国家、省、市、县、校教师培训五级联动,累计培训教师超过8.2万人次,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持续深化合作办学。市外国语中学、市淇滨小学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持续深化,上音实验班办学成效显著,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鹤壁分校已于2021年秋季实现招生。市第一中学先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2所学校签订合作协议,2020年首届俄语班招生。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2020年,我市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创建市,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整市建制创建2.0示范区的省辖市。
坚持健身健康,体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全民健身组织更加普及化,90%以上的城市街道、80%以上的乡镇建有体育社会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共56个,体育俱乐部35个,晨晚练体育活动点2861个,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4586人,达到全市总人口的2.8‰。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常态化,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达30多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9%以上。
▲市体育公园鸟瞰图
▲2020年鹤壁市“抗疫”健康行——五岩山登山节大型公益活动
体育赛事日益品牌化,打造了马拉松赛、环淇河自行车赛、牟山登山节等健身品牌赛事,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体育设施逐步多元化,十年来,先后建成了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体育设施,全市建成“两场三馆”1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28套,社区健身路径380套,多功能运动场27个,社会足球场地43块,体育场地7265块,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达到全覆盖,城市社区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十年来,我市运动员参加全省拳击锦标赛、全省田径锦标赛等省级以上比赛共获得金牌263块、银牌278块、铜牌309块,先后向省级以上训练单位输送高水平运动员34名,市教育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鹤壁市教育体育局有关负责同志还对媒体记者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鹤壁市教育体育局党组副书记、二级调研员裴中喜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回答了记者提问。
鹤壁市教育体育局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关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强师惠师政策,打造了一支适应鹤壁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师管理改革制度体系日益健全
健全“1+X”制度体系。“1”即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X”即重点围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工资待遇、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出台配套文件7个。
抓实人才补充。2012年以来全市中小学共招聘教师3780人、招聘特岗教师2150人、接收各级公费师范生213人。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总量从2012年的17105人增长到2021年的19962人,增幅达到16.7%。教师素质不断提升,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6%。中小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小学达到82.5%、初中达到88.7%、高中达到98.6%。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中小学正高职称教师9人、副高职称教师3812人、中级职称教师6048人。
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优化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比例,学校可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自主设岗和动态调岗,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有效衔接。2022年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基本形成
坚持思想铸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出台了《鹤壁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办法(试行)》,师德考核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坚持开展“师德第一课”活动,率先在全省开创“师德师风线上主题培训”这一培训模式。
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开展最美教师、教育世家、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奖励体系,十年来,共表彰80名鹤壁市最美教师,今年我市蒋和震老师被评为河南省最美教师,表彰教育世家9名、师德标兵30名、师德先进个人303名。
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建立了鹤壁市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负面清单,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曝光并定期通报,全面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十年来,已经形成宣传、教育、考核、奖惩、监督“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教师专业素养显著提升
规范分层分类培训。投入1.5亿元,高标准建成了容纳1000人的鹤壁市教育培训中心,县级教师进修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推动国家、省、市、县、校教师培训五级联动,有效支持教师终身学习。以 “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坚持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5年一轮360学时继续教育制度,教师继续教育达标率100%。组织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项目”,十年来累计参加“国培、省培”29722人次,组织全市中小学52607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市培”项目。
深入推动五级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建设。十来年,通过集中培训、名师带徒、跟岗研修、青蓝结对、名师孵化等系列措施,培养市骨干教师1915人、市名师1295人,省骨干教师591人、省名师157人、中原名师5人,成立市级名师工作室42个、中原名师工作室4个、教师发展学校4个,教师发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完善校长能力提升体系建设机制。构建校长队伍从任职到名校长的能力提升路径,持续对全市所有新任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书记开展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累计任职培训563人次;对在职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开展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提高性培训,全员累计进行了两轮提高性培训;注重培养鹤派名家,培育16名省名校长、1名中原领航校长;注重青年骨干正校长和青年骨干副校长的储备培养,建立青年校长成长数据库,定期组织提高性培训和推荐到省教育厅参加影子培训、跟岗实践。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园)有方、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园)长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教师地位待遇得到全面保障
我市在改善教师待遇上频出实招,教师幸福感、成就感、获得感持续增强。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联动增长机制,先后5次调整教师基本工资标准,确保全市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体系,有效体现工作量和工作实绩。全面落实“一补两贴”政策,在省定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标准基础上,我市淇滨区上峪乡、大河涧乡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每人每月另增发100元生活补助;在省定班主任津贴发放标准基础上,我市市直、淇县将初中、高中班主任津贴分别提高到500元、600元。加强教师表彰奖励,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先进工作者、省特级教师等一批先进典型,极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活力和热情。
鹤壁市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万斌就鹤壁教育信息化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近年来,我市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整市建制创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2.0示范市,积极构建了“互联网+”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新模式。
◆立足统筹布局“一盘棋”,打造信息化新高地
市教育体育局提请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建立了“各级政府抓统筹保障、教育部门抓组织实施、教研部门抓教学应用、电教中心抓协调服务、学校抓具体落实、教育督导部门抓评估考核”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并实施了教育信息化联席会议和校园首席信息官制度,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2.0领导力培训,我市7个县区(含功能区)全部申报并核准为示范试点县区。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了省教育厅专项经费400万元,明确了各学校公用经费中信息化经费支出不低于10%,出台了《鹤壁市教育信息化2.0建设(县区)奖补暂行办法》,建立了以奖代补激励机制。
◆紧扣基础建设“一体化”,赋能校园数字化
市教育体育局把环境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工程来抓,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平台、交互式教学终端、教育专网、数字校园项目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教研基础环境。
建设了互联共享的鹤壁智慧教育平台,融教育管理、教育资源、教育信息、“三个课堂”、平安校园和教育评价六大功能于一体,全市所有用户通过一个统一门户网站登录,形成“5G+远程直播课堂”、“5G+教育地图”等100多项应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学前、中小学、中高职、全民终身教育四大学段资源全覆盖,打通了全市7个县区(含功能区),构建起全市教育数据互联互通、信号实时呈现的智慧教育大脑,在全国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荣获智慧教育专题赛三等奖。
搭建了高速率教育专网,针对一些学校网络宽带速度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现状,正在建设高速率、高质量、高安全性能的鹤壁教育专网,将形成市域内互联互动、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网络构架。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接入23个单位。
建设了交互式教学终端。在推动电子白板基本覆盖的基础上,建设人工智能和创客实验室60套、录播教室网络互动直播教学设备183套、智慧黑板1200余套,全市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覆盖率达99.4%。
构建了多功能数字校园。制定了《鹤壁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基本标准》,从基础设施、网络平台、教学应用、保障机制等4个层面15个方面对标提升,建成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省级数字校园标杆校34所,建成功能齐备、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市级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56所、达标校143所,全市中小学校数字校园达标率达到66.9%,全市信息化技术设施环境更加优化、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围绕城乡同上“一堂课”,推动教学教研零时差
利用鹤壁智慧教育平台、录播教室、班班通设备等软硬件信息化设施,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打破传统课堂空间限制,实现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一方面,通过“中心校带教学点、强校带弱校、一校带多点”的模式,采取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推动乡镇中心校和乡村教学点、城乡结对共同体学校同步上课,着力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短缺和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音乐、美术等课程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全市200余名特级教师、教学名师通过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建成城乡教研共同体119对、校际集体备课组1191个,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新形态,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解决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
鹤壁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郑玉玲就我市“双减”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党中央部署开展“双减”工作以来,鹤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全市“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围绕“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目标,狠抓校内教育质量提升和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推进“双减”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抓均衡促改革 推进校内减负提质
一是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严控作业总量。明确中小学生作业时间,完善作业管理办法,规范作业布置、批改、反馈等行为,建立市、县、校三级作业监管机制,依托名师工作室成立作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定期对学校作业布置情况进行评价指导,对学校作业总量和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优化作业设计。开展优秀作业设计评选与展示交流活动,遴选优秀作业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作业资源库。开展“双减”课题研究,立项省级课题48项、市级课题199项。加强家校共育。组建专兼职家庭教育队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建立家访工作机制,防止校内减负、家庭增负。
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印发了《鹤壁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建立“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每生每月收取80元—100元”经费保障机制,指导各中小学采取“本校教师+外聘专业教师+志愿者”模式,通过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及引进第三方公益性社会机构等形式,推进课后服务特色化品牌化。全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100%、学生参与率87.99%、教师参与率92.41%。山城区被评为全省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示范区。
◆建机制严管理 推进校外减负规范
一是聚焦“谁来监管”,凝聚推进合力。联合发改、科技、文广旅等13个部门出台《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责任。会同财政、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先后出台非营利性机构登记、预收费资金监管、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等全链条政策文件。在市委编办的指导下,市县两级教体部门成立校外培训监管科(股)作为监管专门机构,全市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聚焦“如何监管”,创新工作模式。建立“营改非”绿色通道,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转为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227家下降到14家。明确学科类校外培训基准收费标准,对学科类校外培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建立校外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机制,通过设立预收费资金托管专用账户或缴纳风险保证金的方式,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现有14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实现资金监管。
三是聚焦“怎样深化”,注重提档增效。发挥“双减”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作用,建立“部门联动、县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开展全市校外培训机构攻坚年行动和暑期专项行动,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联合检查以及群众举报线索处理等方式,严厉打击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开课以及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组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审核队伍,健全培训材料审核制度,针对超纲教学、内容低俗等问题开展培训材料全覆盖检查,切实规范培训内容。
下一步,市教育体育局将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在“压总量、控时间”基础上,做好“调结构、提质量”,规范校外培训管理,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机制等,持续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确保实现“3 年内成效显著”的目标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