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开学恐惧症”,货真价实的!千年之前,他们也在为作业头疼

迎曼溪学 2025-02-14 10:42:38

长安城的那个早春,晨光还在跟朱雀大街的青石板玩捉迷藏,国子监的铜铃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叮铃哐啷”地叫唤。

12岁的李二郎,小身板缩在书案前,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冒。

为啥?

还不是因为昨晚先生布置的《论语》注疏,他只抄了三行就跟周公下棋去了。外面的同窗们嘻嘻哈哈,他握着毛笔的手跟筛糠似的,一不小心,墨汁就在竹简上画了个大大的“乌云盖顶”。

这场景,是不是让你瞬间穿越回开学前夜,那疯狂补作业的日子?

◎ 五米的“作业长城”:唐朝小书童的噩梦时光

话说公元710年的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西域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12岁的卜天寿小朋友正跟一盏油灯较劲。

他面前展开的,可不是咱们现在的作业本,而是一卷长达5米的麻纸巨作,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178行隶书,每行20字,内容是郑玄注解的《论语》。

这作业要是错一个字,就得从头再来。

这卷千年前的作业,如今还躺在吐鲁番的博物馆里,你仔细瞅瞅,还能看到卜天寿在抄到《公冶长》篇时,偷偷在卷末写的打油诗:

> 歪头看书歪头写,谁说容易干?

> 今日书抄完,先生别嫌晚。

> 明儿是休息日,早点放我回家转。

这稚嫩的字迹里,藏着跟咱们一样的无奈:原来,唐朝的孩子们也会为作业发愁,也会掰着手指头数着放假的日子。

更有趣的是,这位“义学生”还把“归”字写成了“龟”,跟咱们小时候作业本上的错别字有得一拼。

◎◎ 没有寒假,却比寒假还难熬的日子

古人虽然没有“寒假”这个词,但他们有“田假”“授衣假”这些农忙假期。

敦煌文书里的《唐天宝年代学生功课表》告诉我们,古代学生们每天得早起晚睡,晨诵经史、午习书法、暮作策论,忙得不亦乐乎。

更惨的是,国子监还规定,每个月三次考试不及格,就得挨十大板。

北宋的吕祖谦在《少仪外传》里回忆,他小时候的冬天,每天鸡鸣就得起床,先临摹颜真卿的字帖百字,再背诵《孟子》两章。

有次他偷懒没完成作业,被老爸罚跪在雪地里补写,墨汁都冻成了冰碴子,手指肿得跟小萝卜似的。

◎◎◎ 作业里的“小九九”:古人的斗智斗勇

朋友们,面对如山的作业,古人的“糊弄大法”也是五花八门,我带你们看看他们都用啥方法呢?

夹带小纸条:吐鲁番出土的汉代木牍上,有个张姓学生默写《急就篇》时,偷偷在边上写了“妈妈别担心,儿子一定回家吃粽子”,简直就是古代版的“作业本传情”。

②找人代写:南宋的《都城纪胜》里提到,临安的书肆居然提供“代抄服务”,穷学生只要拿出三个炊饼,就有人帮他抄《千字文》。

③卖惨求情:明代的《万历野获编》里,有个学子在策论结尾写道:“夜深砚台冻,手指弯不了,求先生手下留情。”这苦情戏码,就是想多捞点同情分。

◎◎◎◎作业背后的千年教育密码

这些泛黄的作业残卷,不仅仅是古人童年的回忆,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见证。为何这么说呢?

古时作业残卷到处是科举制度的影子。

从汉代的“察举制”到唐代的“科举制”,作业逐渐变得标准化。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兔园策府》,简直就是唐代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里面收录了各种策论范文和应试技巧。

我们不禁发现,不同地域的人都在学同一本书,文化认同是那样出奇一致。

卜天寿在吐鲁番的私塾里,用的教材跟中原一模一样。当他在西域抄写《论语》时,岭南的孩子们也在背诵同样的篇章。汉字和经典,就像一根纽带,把不同地域的人们紧紧连接在一起。

古时,大家没有忘记教育,无论穷富。

宋代民间书院兴起,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明确规定:“生徒功课,贫富无差。”这意味着,无论是富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都能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历史脚本:当我们谈论古人作业时,我们在想啥

站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看着卜天寿那稚嫩的字迹,我突然明白了钱钟书那句话:“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可以说,那些为作业熬夜的夜晚,那些被老师抓包的尴尬瞬间,那些期待放学的喜悦心情,都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文明里。

试想现在的孩子们捧着iPad刷题时,是否会想到:在千年前的月光下,有个跟他们一样大的孩子,正用冻僵的手指,在五米长的卷轴上写下对假期的渴望?

0 阅读:2
迎曼溪学

迎曼溪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