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不要自以为是,知道更要做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人的心态也是越来越浮躁,总想着一夜暴富、一举成名之类的。或者认为这样就是成功了,然而人生真的有个成功存在吗?我们所作所为究竟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结果呢?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通过看一些对佛教禅宗公案的解读上就能看出来。这些究竟是一些自以为是,还是准确传达了禅师的意思呢?不妨一起看一下。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这个故事浅显易懂,无非就是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这,禅师问新来的人,来过没有,一个人说来过,禅师说吃茶去,一个说没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后来院主不明白,就问,为什么来过没来过的,都给他们说吃茶去?禅师喊了一声院主,院主应声,禅师又说吃茶去。
有人这么理解,说这是要让人去亲身体会,亲身实践的意思。那我要问了,要体会个什么,实践个什么?就体会个吃茶,体会人家的待客之道?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这些都是外在的和条条框框的东西,和禅这种东西是不搭边的。
有人理解这是禅不离日常生活,说日常生活和禅没有什么区别之类的,好像喝茶就能喝出个禅来。确实,觉悟的人也要生活,并且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可是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所谓禅意的生活吗?还不是随波逐流、随业流转,对于苦难和生死没有一点办法。
还有的人抱着解了这个公案,好似就能成仙一样的想法,从此大彻大悟,变成非人类一样的不知道啥东西了。实在可笑,咋不说猜对个谜语也能成仙呢?
在这个吃茶去之外,还有个洗钵去的故事。
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赵州问:“你吃粥了吗?”僧人答:“吃粥了。”赵州说:“洗钵去!”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其实,这两个公案很简单,只要了解了禅的宗旨,没有什么难解的。禅是不立文字的,因为那个本质的东西用文字是表达不出来的。佛经是有文字的,但是就如《金刚经》所说,有文字也是向着没文字的方向说的。文字本身也是一种障碍。禅就讲究个明心见性,明谁的心,见谁的性?当然是自己的。
佛把佛法当作渡船,人上岸后,船就没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也是没有文字的,也就是说和禅说的是一个东西,区别就是禅是直指彼岸的。也就是说,既然船早晚要弃,那我不要船不也一样吗,或者说也许此岸就是彼岸呢。禅就是干这事的。
再回到这两个公案,说白了,很简单,就是一个称呼、一个命令的事。而我们听到称呼和命令后,会有什么反应呢,是不是自己的心神都要回归自己,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心是不散乱的,也是无思无想的,最接近修行所追求的最终状态。修行用功,贵在一心。心是什么,或者这个状态的心是什么,这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所以禅宗的传承更多的讲究以心印心,看人悟不悟也是叫印证。
也许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最终目标,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却是千难万难。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人可以拥有几百亿的资产,可是具体到一穷二白的我们个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不知道要有多远的路要走。当然,路还是有的,法门也是无量无边的。禅是讲根器的,知道不一定能做到,但有的人知道的就能做到,但这毕竟是少数。
这里可能要涉及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的区别了。第二首说的是心本来清净,第一首认为心是时刻被染污的。就好像我们要知道目标,不能目标不明确一样,或者说,我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个百亿富翁的种子,我们坚信自己可以百亿一样,而不是那种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百亿,只能一块钱一块钱的挣。
总之,先知道,才能做到,知道都不知道,做到就难了。想走捷径,要看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脚踏实地的同时要仰望星空,仰望星空的同时要脚踏实地,但是看不见星空,脚踏实地也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