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造出新型雷达,让美军战机无处遁形,将800万奖金全捐出

李依谈事 2024-03-11 19:35:15

手写20万余字制造雷达方案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培养的雷达铁军令美军隐形战机无所遁形。

800万奖金分文不留,全部捐出,只为致力于为祖国贡献力量。

这个令美军战机无处遁形的科学家到底有着怎样的实力,令美忌惮?

800万奖金全部捐出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

作为2018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永坦获得这个奖实至名归。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刘永坦竟然决定将这800万奖金全部捐出,以夫妻名义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

刘永坦的目的很简单,便是希望能通过这笔奖金,加快我国的人才建设,让更多更好的技术能够服务于我国未来发展。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刘永坦院长直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党的培养和教育,也离不开学校和同志们的帮助,所以他要将奖金全部捐出,回馈国家,回报学校。

事实上,刘永坦作为科研人员,一直奋斗在科研教学一线,不仅为国家培养出很多人才,更是打造出了许多国之重器。

让我国在发展之初,能够在雷达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让我们的祖国,有了“火眼金睛”,在面对美国战机的时候,能够提前感知,提前防备。

比起刘永坦为国家创造的价值,这800万奖金根本难以抒写对刘永坦的赞叹。

但即便如此,刘永坦还是选择全部捐出,足以说明刘永坦对国家的热爱。

而刘永坦之所以一定要将这笔钱捐出,助力人才培养,也是因为刘永坦明白他自己一路走来的不易,也明白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艰难。

为祖国艰苦探索破冰前行

刘永坦出生于1936年,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那时的中国山河破碎,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为了避难,刘永坦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到处奔走。他看到同胞被残忍的杀害,看到鲜血染红的江面。

这些挥之不去的记忆,让刘永坦很小就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国更加强大。因为刘永坦明白,只有祖国强大,老百姓才能不受人欺负。

也正是因为这份报效祖国的信念,让刘永坦在学习上十分刻苦。直到1953年刘永坦怀揣梦想,来到了哈尔滨,正式开启了他报效祖国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雷达技术十分薄弱,和国外差距巨大。刘永坦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应当大力发展雷达技术。但当时,却没有得到重视。

刘永坦没有放弃,他坚持不懈的向领导说明研发雷达的重要性,不知疲倦的去请示,希望能受到重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刘永坦写出了关于《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一共手写20万余字,在这之后,刘永坦的雷达创新正式开始。

只是,这条研发之路走的并不顺利。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在高科技领域一直对我们实行封锁。所以在研发之初,刘永坦和团队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但刘永坦从不放弃,不断的重复试验,不断的进行数据测试,失败了再重来。

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刘永坦终于带领团队建造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然建造好之后的雷达站效果不如人意,为了能够补助到有用的信号,刘永坦再次投身其中。终于在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团队成功捕捉到了海上远距离目标。

这个看似很小的成功,但对于中国海防而言,却是巨大的一步。

众所周知,雷达就是大海上军队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我们就能够提前感知到敌军飞机入侵的情况,以便更好的作出反应。

正因如此,刘永坦的成功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

也是因为刘永坦的成功,1991年,他获得了国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但刘永坦没有就此停下,虽然年近花甲,但依旧还奋战在科研第一线。

但刘永坦清楚这些远远不够,他新建大型雷达基站,带领团队突破核心技术,攻克国际难题。不断拼搏,从不放弃。

而在刘永坦院士的不断努力下,我国成功研制出了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实装雷达。

这项原始创新,让我国成为了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2023年9月,刘永坦再次回到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新生寄语,他告知在场的每一位学子,要成为国之栋梁,自己也将为祖国培养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

而光是在2023年,刘永坦的“永坦班”便已经招收了三批135名学生。

纵然已经八十余高龄,但刘永坦依旧坚持。这样的刘永坦院士,堪称真正的国之重器。

参考资料:

刘永坦院士:筑海防长城,聚雷达铁军——中国科学报

40年,他为中国的万里海疆装上“千里眼”——中国青年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光明网

1 阅读:257

李依谈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