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蜀汉传奇谋士

一云淡风轻 2024-10-24 23:06:22

法正以奇谋著称,在蜀汉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先是暗投刘备,为刘备入川出谋划策。建安十六年,法正作为使者迎接刘备入川,趁机献计策让刘备攻占益州。在谋取益州的过程中,面对刘璋部下郑度的坚壁清野之计,法正准确判断刘璋不会采纳,稳定了刘备的军心。最终,刘备成功占据益州,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深受倚重。

随后,曹操平定汉中,法正又向刘备献计攻占汉中。在定军山之战中,法正巧妙布局,通过一系列策略成功斩杀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同年七月,刘备晋位汉中王,法正也被擢升为尚书令,兼任护军将军。

然而,法正虽擅长谋略,但也存在私德有亏的争议。晋朝史家张璠、陈寿、孙盛认为法正背叛刘璋实为不忠。但也有人认为刘备进占益州,主要是法正与庞统的功劳。宋朝学者萧常、宋末元初学者郝经则可惜法正与庞统英年早逝,没能辅佐刘备兴复汉室。

一、功绩卓著

(一)入川之谋1. 与张松密谋奉刘备为主,促成刘备入川。

法正深感在刘璋麾下怀才不遇,而好友张松也认为刘璋暗弱。张松出使曹操受辱后,劝说刘璋与刘备交好,并推荐法正为使者。法正见到刘备后,认定刘备为明主,二人密谋奉刘备为主。随后,法正献策让张松以刘备入川对抗张鲁为由,邀请刘备入蜀。

2. 献上里应外合之计,协助刘备谋取益州。

刘璋再次任命法正为使者出使刘备,请刘备入川讨伐张鲁。法正见到刘备后,献上里应外合之计,认为凭借刘备的英才,趁着刘璋的懦弱,加上张松在内部响应,再凭借益州的殷富和天险,成就霸业易如反掌。刘备欣然率军入川。

3. 预料刘璋不会采纳郑度坚壁清野之计,稳定军心。

刘备与刘璋正式决裂后,刘璋手下谋士郑度建议坚壁清野对抗刘备。刘备十分忧虑,法正则洞察人心,断定刘璋不会采纳此计。果然,刘璋以 “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 为由,拒绝了郑度的计策。

4. 写信劝降刘璋,动摇其抵抗之心。

庞统身死雒城后,刘备令诸葛亮等入川支援。此时,法正写信劝降刘璋,虽刘璋未回应,但极大动摇了其抵抗意志。在刘备包围成都时,成都虽有重兵防守且援军在路上,但刘璋最终放弃抵抗投降,与法正的劝降有一定关系。

(二)汉中之战1. 指出汉中战略意义,说服刘备发动战争。

公元 217 年,法正为刘备提出著名的汉中策。他指出曹操虽定汉中却留夏侯渊、张郃屯守,必是内有忧逼。此时夺取汉中,上可恢复汉室,中可蚕食雍、凉,下可固守要害。刘备采纳此建议,发动汉中之战。

2. 定军山之战献计,黄忠斩杀夏侯渊。

定军山之战中,法正先让刘备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占据定军山有利地形。接着,刘备依计进攻张郃,引诱夏侯渊救援,黄忠则突袭夏侯渊,成功将其斩杀。夏侯渊之死成为曹操最终退军的重要原因。

(三)稳定政权1. 说服刘备重用许靖,显示重贤之心。

许靖原为刘璋手下蜀郡太守,准备投降刘备时事情败露被刘璋逮捕。刘璋投降后,刘备因鄙视许靖而不愿用他。法正劝谏刘备,虽许靖有名无实,但名动天下,若不重用,天下人会以为刘备轻视贤人。刘备遂重用许靖。

2. 劝刘备纳吴懿之妹,取得益州豪强支持。

益州大族吴懿想把妹妹吴氏许配给刘备,刘备因吴氏是刘璋兄长之妻而不愿。法正以晋文公娶亲侄之妻为例,劝说刘备接纳吴氏,刘备最终迎娶吴氏,取得了益州豪强的支持。

3. 与诸葛亮等制定蜀科,整顿法纪。

法正与诸葛亮、刘巴、李严、伊籍一起联合制定了《蜀科》,整顿益州法纪。因《蜀科》过于严厉引起益州豪强抵触,法正曾向诸葛亮建议 “缓刑弛禁”,诸葛亮以 “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回应,法正被说服,放弃主张。

二、重要战役(一)定军山之战关键作用1. 整体战略谋划,建议刘备夺取定军山。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曹操攻占汉中后留下夏侯渊、张郃屯守,法正敏锐地洞察到战机,向刘备进言:“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遂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建议刘备乘机攻取汉中,并强调 “此盖天以予我,时不可失也。” 刘备采纳此建议,发动汉中之战。在战争陷入僵持时,法正再次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建议刘备放弃久攻不下的阳平关,率军强渡沔水,直插定军山。定军山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有 “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 之美誉。占据定军山,刘备军便占据了有利地形,进可攻退可守,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具体战斗出奇制胜,诱使夏侯渊中计被斩。

刘备大军来到定军山后,夏侯渊不敢怠慢,立即率军前来争山。夏侯渊筑围与刘备军相峙,自率轻兵守南围,以张郃守东围。刘备采纳法正的计策,命令黄忠数次鼓噪而不攻,使夏侯渊松懈戒备。随后,刘备军乘夜先攻东围,张郃军首战不利,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分兵帮助张郃,此时兵力空虚。法正看准时机,建议全力进攻南围。面对突如其来的刘备大军,夏侯渊大败,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夏侯渊作战勇猛但不善用计谋,最终因修补鹿角之事而战死。夏侯渊之死,让曹军在汉中的防御陷入崩溃,曹操见势不妙,只得亲自率军来救援汉中。但在刘备的凭险防御和法正的智谋下,曹操无法取胜,只得承认失败撤出汉中。

(二)夷陵之战影响

若法正未英年早逝,夷陵之战结果或可改写。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对三国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备为报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仇,亲率大军东征孙权。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刘备由于战术失误,被陆逊火烧连营,惨败而归,退回白帝城。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曾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如果法正还活着,以他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很可能会阻止刘备东征。法正善于谋略,且能洞察局势,他会从战略层面分析东征的利弊。荆州虽重要,但此时蜀汉刚经历汉中之战,国力尚未完全恢复,东征并非最佳时机。而且,东吴陆逊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不可轻视。即使刘备执意东征,法正若随行,也能在战术上给予正确的指导。法正用兵奇诡,不遵常理,定军山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夷陵之战中,他不会让刘备将大军迁入深山之中,连营七百里,给陆逊火攻的机会。他会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避免蜀军陷入被动。此外,法正还能在关键时刻劝谏刘备,让他保持冷静和理智。在汉中之战时,刘备军战况不利,理应撤退,但刘备游侠脾气发作,亲冒矢石,硬扛不退。法正直接冲到刘备前面挡箭威逼他退兵,刘备稍加思索便选择了撤退。如果夷陵之战中有法正在场,当刘备陷入困境时,他也能采取类似的方法,让刘备及时止损,不至于惨败而归。总之,如果法正未英年早逝,夷陵之战的结果很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性格特点(一)擅长奇谋但治理政务欠佳1. 能力出众,在军事谋略方面表现卓越。

法正在军事谋略方面的卓越表现,在众多历史事件中都得以彰显。刘备之所以能顺利得到益州,法正功不可没。他凭借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出色的谋略,一面在刘璋面前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仅他与张松的一面之词,就让刘璋接受了迎接刘备入川的决定;一面又为刘备出谋划策,认为凭借刘备的英才,趁着刘璋的懦弱,加上张松在内部响应,再凭借益州的殷富和天险,成就霸业易如反掌。在汉中之战中,法正更是看到了夺取汉中的最佳时机,准确分析曹操留夏侯渊、张郃屯守的原因,坚定了刘备进攻汉中的决心。定军山之战,他下令黄忠出击,成功斩杀夏侯渊,让曹操西征时都感叹刘备必有高人指点,此人就是法正。法正的军事谋略能力,绝对不亚于诸葛亮、荀攸和郭嘉这一层次的人物。

2. 与刘备私交甚好,深受信任和器重。

法正与刘备的关系十分特殊,从他死时刘备的表现就能看出。法正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刘备为之流涕者累月。这种情况在关羽和张飞那里都是没有的。因为法正和刘备关系好,所以刘备也格外听法正的劝告。在与曹公争战时,局势不利宜退,刘备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之时,法正挡在刘备面前,刘备让他避箭,法正却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 刘备于是说:“孝直,吾与汝俱去。” 遂退。没有过硬的私交和深厚的情谊,以法正的性格是不会做这种事的。这也正是诸葛亮认为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劝住刘备,即便劝不住,刘备也不至于大败的原因。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和器重,还体现在对他的封赏上。刘备拿下益州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二)睚眦必报1. 对有恩和有怨之人分别回报和报复。

法正睚眦必报的性格在历史上十分有名。他对有恩之人,哪怕只是一顿饭的恩德也要报答;对有怨之人,针尖大的怨仇也要报复,甚至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法正初入川蜀追随刘璋时,在仕途上并不如意,这也是他后来归心刘备的原因。史料所谓的 “毁伤己者”,很可能就指这段时间伤害过法正的人。辅佐刘备后,法正在蜀中的地位扶摇直上,位极人臣,而法正对那些当年伤害过自己的人,一个也没有原谅,一五一十地还了回去,甚至变本加厉。法正这种行为,与他的性格密切相关。法正能力卓越,又与刘备亲善,这种情况下,他必定成为蜀中的明星,从而很容易滋生出骄傲的心理。同时,法正的性格和思想中,又透出一股浓烈的法家味道,对公正有着强烈的追求。他很可能认为,如果伤害了别人,就理应接受别人的伤害和报复,从而对别人公平,也对自己公平,反之亦然。

2. 与诸葛亮虽观念不同但以公义相取。

法正和诸葛亮的关系,其实也是不错的。史载: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好尚不同,说明诸葛亮所信仰的、推崇的、尊重的,以及在观念方面,与法正有着诸多不同。以公义相取,说明在公平正义这方面,二位是非常欣赏对方的。诸葛亮是法家,他能灵活运用法治思想中尚公平正义的思想。这一点,一部分取决于当时蜀国的现实,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诸葛亮的天性。汉末时期,诸葛亮的出身并不算高,可能连当时的中产水平都不及。这样的背景,是诸葛亮法治思维形成的重要原因。法正的出身,与诸葛亮非常相像。其祖父法衍,历任廷尉左监,是一个几百石的小官,其父法真,“有清节高名”,但在仕途上没有很高的建树。从法正睚眦必报的性格,其实可以推测出他与诸葛亮在追求公平这一方面,是一样的。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0 阅读:3
一云淡风轻

一云淡风轻

缘到福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