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强化”,提供组织保障。强化党建引领。建立“领导联系、部门联动、专员联点”机制,深化“支部+协会+企业”共建活动和“党建带工建”活动,推动35家企业成立党支部,发展党员100余人,吸收107名技艺大师、企业负责人加入党组织。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指挥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先后召开联席会、调度会、推进会20余次,劳动关系社会治理方向不偏、标准不降、干劲不减。强化统筹谋划。始终坚持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明确牵头单位和39家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了主动作为、齐抓共推、通力协作的联动体系和强大合力。
聚焦“三个突出”,提供宣传保障。突出宣传重点。利用法治宣传月、集中招聘日、“姜城法律大讲堂”培训平台,开展法律法规宣传50余次,涉及6000余人。组织企业及项目管理人员培训80余人次。突出创新模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多角度宣传相关政策法规,综合运用公共法律服务站、和谐劳动关系驿站、法治公园、法治广场等平台开展咨询服务3000余人次。突出警示教育。通过反面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对企业进行警示教育20余次,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和强大舆论声势,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
推行“四个服务”,提供基础保障。搭建服务桥梁。搭建企业职工技能提升服务平台,举办劳动技能大赛12场次,有效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积极构建“一周回一次家”就业服务半径,一对一、点对点推荐岗位24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730余人,派出“送岗车”组织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5600余人。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业务骨干+优秀年轻干部+经验丰富老干部”三个人才库,选派企业服务联络专员,按照一企派一员、一员联多企原则,推行“双领办”工作机制,定期入企服务,开展秋送助学活动10余次,成功帮助企业外地职工子女就近入学1人。打造服务平台。搭建部门、园区、企业面对面交流平台和职工学习培训服务平台,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深化“预警—调解—回访反馈”模式,助力“暖心”劳动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指导8家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9家企业妥善处置与职工纠纷13件,。加强法律服务。探索建立集合同签订、解除、监管等功能一体的电子合同应用平台,选定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芦山县新越劳务派遣有限公司迅康药业、邦源纺织、华美包纱等5家企业作为全省首批试点推进电子劳动合同签定,签订电子合同近300余份,有效杜绝“阴阳合同”“空白合同”等不规范行为。
落实“三个制度”,提供机制保障。建立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立三方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共同研究、商讨、解决劳动关系面临的新问题,建成集信访接待、投诉举报、争议受理、工伤处理、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六位一体的综合维权服务中心,发挥人社、工会、乡(镇、街道)、园区、商会、企业六方协调作用,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50余件。完善监察仲裁维权机制。成功创建“四川省标准化示范仲裁院”,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开通民工讨薪快审、快裁绿色通道,建成劳动保障监察县、乡、村三级网格,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畅通监察投诉渠道,及时处置群众反映举报问题20余个。创新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劳动关系纠纷网格监测机制,形成县、乡(镇、街道)、园区、村(社区)四级共同监管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工作预案,明确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实行突发事件分级响应。(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