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晚年聊起三位陈姓将领:他对陈再道感情最深,裁军那会儿,他真是吃了不少亏。为啥邓公会这么说呢?
【“再道之勇”】
陈再道,1909年在湖北麻城呱呱坠地,家里头穷得叮当响。没几年,爹娘和兄弟姐妹一个接一个走了,留下他孤零零的。没办法,陈再道只能硬着头皮出门找活干,自己养活自己。可巧的是,革命的风吹遍了大地,他二话不说就加入了革命的大家庭,一门心思扑在了为咱国家和老百姓翻身做主的大事儿上。
1928年那会儿,陈再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紧接着就投身到了红军的队伍里。虽然他读书不多,但特别听指挥,总是勇往直前,冲在最前头打仗。
在鄂豫皖苏区对抗敌人“围剿”那会儿,敌军靠着他们坚固的堡垒、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有那猛烈的炮火,把红军的攻势给狠狠地压了下去,战事因此变得非常棘手,咱们一度陷入了被动局面。
陈再道团长眼看局势不妙,心里头火急火燎的,决定自己带着突击营去冲敌人的阵地。子弹嗖嗖飞,炮火连天,可他一点儿也不含糊,拼了命地往前冲,跟敌人干上了。经过一番恶战,他们终于撕开了敌人的防线,给整个红军师开出了一条活路。
不过,在这次残酷的打斗里,陈再道倒霉地挨了一枪,子弹打在了他后脑勺那儿,血立马就跟喷泉似的往外冒。在啥消毒药和麻药都没有的糟糕情况下,他让警卫员拿匕首把子弹给挑出来。
不过,警卫员因为心疼他而迟迟下不了决心。陈再道瞪大了眼睛,牙齿咬得咯咯响,一点也没退缩。最终,靠着他那股子倔强劲儿,硬是用手把弹头给挤了出来。
这次拼死一战,让陈再道的勇猛故事迅速传开,人们还把他和红四方面军的另一位“打斗高手”许世友放在一起,叫做“军中的两大猛将”,在红军里成了响当当的人物。
1932年冬天的时候,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从鄂豫皖那块地方转移到了川陕边区。当他们走到陕南彷徨镇那块地界时,红军的指挥所突然撞上了国民党的一个警卫旅,被挡住了去路。
这时候,陈再道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指挥全营火速返回支援,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敌军背后,毙敌数百,硬生生撕开了一道突破口。接着,他亲自断后,阻挡敌军追击,保证了总指挥部能够顺利且安全地撤离。
因此,军团指挥部给陈再道带领的32团颁发了一面“以一敌百”的荣誉旗帜。徐向前紧紧抓着陈再道的手,真诚地说:“你这次可真是帮了大忙!”
陈再道确实勇猛无比,多次在战场上大展身手,立下不少功劳。但徐向前却一直放心不下他的安全。毕竟,身为将领,最重要的是坐镇指挥,为部队制定战略方针,而不是每次都亲自上阵杀敌。
战斗前夕,徐向前会议结束后,总会特意交代一句:“陈再道,别再冲在最前头了!”他心里头惦记着,要是陈再道老往那最凶险的地方钻,万一哪天真出了啥意外,那对咱们队伍来说,可是个大损失,没法儿算。
不过,陈再道确实是个勇猛无比、战功显赫的家伙。在长征路上,他多次打出漂亮仗,慢慢让人看到了他出色的指挥本事。到了1935年,那会儿他才26岁,就已经坐上了红四军副军长和军长的交椅。
徐向前曾这样高度评价他:“只要有陈在道,猛虎也得绕道走!他既能进攻又能防守,陈在道的勇猛真是无人能敌!”
抗战一打响,陈再道就慢慢变成了带兵打仗的主力,跟陈赓、陈锡联一起被人们叫做“三陈”。这三位将领,让日军一听到名字就吓得不行。
特别是在1947年7月份那会儿,晋冀鲁豫的野战军打响了鲁西南那场大战,陈再道在里头可是立下了大功。
那时候,他手头管着7个旅的兵力,连着打了12天12夜的硬仗,最终把金乡城西北边的羊山集给拿了下来。那一仗,他们干掉了国民党军的整编第66师,还打下了两架敌机,顺便收缴了一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品。
这次成功极大地提升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同时也对其他战场的战斗起到了强有力的协助作用,堪称一次典范性的战略大捷。
陈再道凭借他的胆识和本事,赢得了徐向前的极力称赞,就连陈毅元帅也对他大加表扬,说他是“真勇猛,再道无疑”。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他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立下大功,陈再道的名字,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已然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传说。
1955年的时候,陈再道得到了上将军的荣誉,而且就在那一年,他还被派去当武汉军区的头儿,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添砖加瓦。
【正气凛然的革命老将】
1959年以后,好多人的日子发生了大转折。有的人跑到武汉军区,去搜集关于彭老总的相关信息。
虽然陈再道和彭德怀的关系没那么铁,但他心里头特别敬重彭老总,一直都觉得彭德怀是个正派人。他二话不说,就数起了彭老总干过的那些好事儿。
但是,等他讲完这些话,他突然发现,现场的工作人员竟然全都没把这些话写下来。陈再道立马就皱起了眉,冲着他们大声问道:“我刚才说彭老总是个大好人,做了不少好事,你们咋就不给记下来呢?”
很明显,他们要找的东西并不是这些材料。
彭德怀是赫赫有名的十大元帅里的一位,陈再道呢,他也挺厉害,被封为了开国上将。他俩虽然平时碰面不多,但在当兵打仗的那些年里,其实有不少地方挺像的。
首先,他们个个都是打仗时特别勇猛、毫不畏惧死亡的猛将,让敌人一听到他们的名字就吓得要命。
再者,他们全心全意投身于革命事业,个个都是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斗士。
最关键的是,他们个个刚正不阿,眼睛里容不下半点沙子,从来实话实说,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陈再道和彭德怀一样,都是胆量过人、一身正气的老革命家。
1972年的时候,上面决定让陈再道去福州军区当副司令员。到了福州军区,陈再道主要负责空军、后勤,还有海军的事情。他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真的是出了不少力,帮了大忙。
1975年8月份,陈再道被调回了北京,当上了中央军委的顾问。这变化来得太快,一下子就把他从紧张的战场生活,带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节奏里。
1977年9月份,陈再道在赋闲好多年后,又一次重新“上阵”,当上了铁道兵的司令员。那会儿,他虽说快七十岁了,但仍旧精神头十足,特别有拼劲儿,老喜欢自个儿跑到各地去看看铁路是怎么建的。
陈再道的老婆张双群有次挺有感触地说:“我家那位老陈啊,老觉得自己还是小伙子呢,每次一遇上事儿,那股子打仗时的冲劲儿立马就上来了。”
陈再道在铁道兵那五年,可真是忙得脚不沾地,全国上下,东西南北,哪儿都留下了他努力干活的身影。他不停地奔波,不管是在东边还是西边,南边还是北边,都能看到他勤奋工作的样子。
不过,时间往前推,中国的经济发展慢慢成了头等大事。到了1982年,邓小平决定要缩减军队人数上百万,军费也得省着花,这里面就有铁道兵部队的事儿。
这个决定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不少铁道兵的老前辈们一块儿写信,请求再琢磨琢磨。开国上将陈再道更是明确表态反对,他心里盼着邓小平能再好好看看这个决定。
【铁腕裁掉铁道兵】
1982年以前,中国解放军里的铁道兵队伍有着很重的任务:他们打仗时能勇猛冲锋,退役后也能立马动手修铁路、建道路。
在抗美援朝那会儿,铁路建设部队可真是立了大功,对物资保障起到了关键作用。那时候,只要有他们在,物资就能源源不断地送上来,战场上的路也总能保持畅通无阻。
不过,在1982年那会儿,中国人民解放军搞了个大动作,进行了场让全世界都惊讶的百万人大裁员。铁道兵部队呢,因为情况比较特殊,也被列进了要裁减的名单里。这个决定可把陈再道他们给急坏了,他们极力反对这个安排。
秦基伟将军一听到这事儿,马上就把北京军区司令员的事务搁到一边,他亲自去找邓小平,明确表示自己不同意:
缩减军队规模确实是个关键点,但说要取消铁道兵部队,那就没必要了。咱们可以把铁道兵的人员分到各个军区去,这样既能让他们的本事继续发光发热,又不会耽误整体裁军的进度。
不过,邓小平听完之后只是轻轻晃了晃脑袋,斩钉截铁地表示:“为了国家能更上一层楼,铁道兵也得解散!一个不留!”
虽然陈再道一开始选择了听从上头的安排,但这可不是因为他放不下铁道兵这支传奇队伍,而是他心里明白,当兵的就得听指挥,这是军人的天职。
但是,等他回到军区,瞧见战士们那留恋的眼神,还有军官们对铁道兵部队深深的眷恋,他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挺不是滋味。所以,陈再道打定主意,要再为这支队伍搏一搏,争取多一次机会。
他搞了一份挺全面的说明,讲了自己对缩减铁道兵的一些不一样的想法,然后拿着这份说明,跟副手吕正操、旷伏兆一块去了中央,找总后勤部的头儿张震,想让他帮忙把这份说明带给邓小平。
邓小平瞅了瞅陈再道递上的报告,还是斩钉截铁地说:“铁道兵撤销这事儿,板上钉钉了,没商量。一旦打起仗,铁道部直接就能上阵当铁道兵用!”
邓小平态度坚决,陈再道心里头虽然挺不是滋味,但他还是全力挺军委的决定。在铁道兵最后一次大会上,陈再道开口了:“国家缩减军队,那是为了以后着想,不是说就不让我们当兵了。”
1983年2月1号那天,铁道兵的党委还有那些机关单位,就都被并到铁道部里头了。这事儿一出,就说明铁道兵部队算是完成了他们的历史大任务,以后就正式不存在了。陈再道呢,他也把军装给换了下来,没过多长时间,人家就被选为了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离开军营后,陈再道心里还是装着老百姓。他常跑到那些革命老区去,跟当地人聊天,听听他们的难处。他还老跟干部们说,得拿出那股子拼劲儿,帮帮那些老少边穷的地方。就这样,他为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善出了不少力,真是实打实地做了不少好事。
邓小平老年时经常提起,心里最惦记的是陈再道,特别是在裁军那会儿,他真的付出了很多。但话说回来,也多亏了陈再道和铁道兵们的无私奉献,咱们国家的国防和军队才能变得如此强大!
1993年,陈再道将军在北京离开了人世,当时他84岁。89岁的邓小平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特别难过,默默地哀悼了好久。他专门吩咐手下的人给陈再道送去挽联和花圈,以此表达他对这位勇猛将领的深深敬意和送别之情。
说说陈再道这一辈子,他真的是一心为国,不怕死,豁得出去,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后来的人。他干的那些事儿,还有他的付出,会一直被老百姓记在心里,成为我们永远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