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哲学家39岁来中国重启人生,成为把王阳明心学带到西方的第一人

极目新闻 2024-05-14 18:44:27

这几年,35岁中年危机,成为弥散在中国社会的普遍焦虑。

有人拼命攒钱,期待早日财富自由;有人随遇而安,不想再徒劳内卷。

如果你经过多年学习,终于获得了世界顶级大学的终身教职。你会在39岁时辞职,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学习它的语言,只为研究一位古人吗?

我想,绝大多人会选择做终身教授。

然而,今天故事的主角做出了的不同选择,他就是“把王阳明心学真正带到西方”的哲学家、汉学家——耿宁。

耿宁虽在学界早已成名,但第一次被中国大众所知,是2022年的著作遭侵权一案。因为事涉中国哲学届的学术大佬,闹得满城风雨,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被侵权的《共主观性的现象学》一书是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思想结晶。这本书是耿宁在胡塞尔档案馆工作时,整理胡塞尔的遗稿而成。

然而,此书未经耿宁书面同意,即在中国出版。最终,出版此书的商务印书馆认错,“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是因为编辑部的误解造成的……我们感到非常抱歉,并真诚地向Mr.Iso Kern道歉。”

即便如此,仍有人认为,《胡塞尔文集》德文版已出版72年,胡塞尔亦去世84年,故此著作权应进入公有领域。

甚至有人不忿,“耿宁只是整理手稿而已,这算多大的贡献?!”

如果你看了纪录片,答案不言自明:

胡塞尔留下的是4万多页潦草的速记符号,使用的是一种名为加贝尔斯贝格(Gabelsberger)的日耳曼语速记法,其中还夹杂胡塞尔自创的缩写。

要翻译这些手稿,既要学会这种过时的速记法,又要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还要对胡塞尔现象学有深刻的认知。是真正的得既要又要也要……

整理成书,耿宁花费了十年光阴。

耿宁享有《共主观性的现象学》的著作权,当之无愧!

说完了这段学术公案,回到耿宁本人,学习西方哲学的他为何会对中国哲学和王阳明感兴趣?

这源于他在鲁汶大学时的中国哲学课,来自中国的老师告诉他研究中国的哲学,就要研究中国的绘画,还给他起了“耿宁”这个中国名字。

一本名为《现代中国学者的历史》让耿宁开始了解王阳明;另一本在巴黎旧书店偶遇的旧书,让他看到了现象学和心学的相通之处: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决定放弃海德堡大学的永久教职,来到中国学习哲学——先在台湾大学,然后到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求学。

一个可能令北大学子不悦的小插曲:他更喜欢南京大学。

在国外用外语研究王阳明不是不可以,毕竟有些汉学家甚至不懂中文,但耿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他认为,不同语系的语言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学习不同哲学,要懂这门哲学的原生语言。

为了研究哲学,除中文之外,他还通晓英文、意大利语、荷兰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门语言。

耿宁认为,王阳明的思想具有现代性,阳明心学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这是现代性的基本观念。

在纪录片中,他熟练引用王阳明《传习录》中的语句: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对王阳明大加赞誉的他,并没有无限拔高王阳明。

比如,他认为王阳明没有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道德方面的恶”。

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在《人生第一等事》中,耿宁通过对王阳明早中后期言谈文字的仔细研究,划分出王阳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同“良知”概念,并对其做了细致的阐释。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胜这样评价:

耿宁对阳明良知说的研究呈现出现象学与阳明心学的一种互动、互释之风格,对作为这些学说之基础的体验进行严谨的现象学描述于中、于西皆大有裨益;于西,可以将现代人带到这个“精神传统的近旁”,给在西方传统中进行哲学活动的学者带来“巨大收益”;于中,阳明心学的一些观念乃至问题会得到澄清。

(来源:《在现象学意义上如何理解“良知”? ——对耿宁之王阳明良知三义说的方法论反思①》《哲学分析》2014年8月)

2014年,《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的讨论会上,耿宁说到,“现代的中国人、西方人,都因为物欲、权势,而忘记了做人最重要的东西;也因为受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的种种影响与约束,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阳明心学,可以让我们听本心,守良知。”

如果认为耿宁只是个严肃的学究,那就大错特错,生活中的他十分幽默。

他还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在中国求学期间,爬遍了中国的名山;

在中国留学期间,耿宁不仅研究心学,也研究佛学,并与明真法师成了好友。

(注:1980年,明真老法师当选为佛协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出任北京名刹法源寺住持,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

他对中国的著名学者也不盲目崇拜,而是有自己的独到观察。

在研究佛教时,他也和梁漱溟先生有过深入的交流,深深感佩于这位学者的敢言。

在问及最喜欢的哲学家时,梁漱溟毫不避讳地回答:孔子。

在谈及中西哲学时,梁漱溟认为,尽管中西文化关心的问题各有侧重,却也有相通之处。佛教和希腊哲学中也有中庸的思想。

在谈到宗教时,耿宁不同意把宗教复杂的教条看作金科玉律:不管是否相信上帝,对自己好,对别人好,是足够的。

现在已经87岁高龄的他,依然在研究哲学,并谦虚地认为自己依然是个学生。

1917年11月,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来到德国慕尼黑大学,为青年学子们作了一场题为《以学术为业》的著名演讲,鼓励学子们坚守以学术为志业的信念。

今天,拥有教授头衔的学者很多,但诱惑也更多。

有多少人是把学术当做获得财富和权力的手段,

有多少人是把学术当做生产学术论文的职业,

又有多少人对学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对学术有着宗教式的虔诚,把学术看作自己一生”志业“?

看了这部纪录片,你会发现耿宁正是韦伯口中”以学术为志业“的宝贵学者,人类文明之光在他们手中传递。

由腾讯新闻和微观映像联合出品的《耿宁:人生第一等事》已于5月13日正式上线,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打开腾讯新闻app搜索“耿宁”,可直接观看。

7 阅读:670
评论列表
  • 2024-07-25 06:27

    小明??!![得瑟][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