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尧舜时期,部落联盟以禅让方式交接权力,推选天下共主。尧在晚年将帝位传给能力出众的舜,舜又将帝位给在治水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大禹,这样的权力交接方式,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的美谈。
根据古籍记载,大禹曾推举皋陶为继承,然而皋陶去世较早,故大禹又推举伯益作为继承人,《竹书纪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
不过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从伯益手取了权力,从此终结了禅让制,开启了世袭制度。
夏启如何从伯益手中夺取权力的呢?关于这段历史,各种古籍说法不一,甚至有人认为大禹推举皋陶、伯益作为继承人是掩人耳目,其实他的真实意图是想将权力交给他的儿子启,并一直在暗中谋划。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猜测。既然众多古籍都说大禹将帝位传给伯益,那么这件事应该是真的,至于他的儿子为何能够从伯益手中夺取权力,恐怕连他自己都想不到。
据说伯益是帝舜的女婿,他最后失去权力,与帝舜的儿子叫商均有很大关系。帝舜的儿子为什么叫商均呢?是不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商的缘故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有麻烦了。大家是否知道,商是什么地方呢?帝喾有个儿子叫契,被称为商人的始祖,这是为什么?是不是与商这块地方有着某种关系呢?
商本来是契的地盘,为何成为了帝舜儿子的封地呢?商均抢了人家的地盘,大家想一想,契的子孙后代会不会反对呢?就算伯益有很高的威望,但他是帝舜的女婿、商均的舅舅,凭着这样的裙带关系,人们会怎样想呢?可以这么说,伯益就是被商均拖累的。
舜即位后,迫切任务是治理中原地区的水患问题,共工氏因为阻挠治水,成为天下公敌,大禹要治水,首先拿共工氏开刀,《海外北经》就有这样的记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大禹镇压相柳很血腥,仅仅是掩埋尸体就反复挖坑,反复填土,而且还堆成了高台,总之一句话,就是杀了很多人,若要详细了解,请看《舜杀禹父鲧,为何还任命大禹治水?难道不怕大禹复仇?》。
共工氏是上古时期的能工巧匠,主要从事手工制作和商业贸易,契被称为商人始祖,与共工氏有说不清的关系。大禹镇压共工氏时,契或多或少会受到牵连,可能就是因此而丢失商这块地盘的。他虽然是帝喾的儿子,但在帝舜期间,少昊的后代穷奇、颛顼的后代梼杌都遭到放逐,而且还停下恶名。契与共工氏有染也只是失去封地,这样的处罚算轻了。
也许是契能够及时看清形势,主动与共工氏划清关系,而且在治水期间也能够积极配合,并作出很大贡献。治水成功后,大禹论功行赏,大禹是不是应该给予奖励呢?他想重新要回商这块地盘,是不是合理呢?
帝舜晚年将帝位传给大禹,很可能与他儿子侵占商地有关。大禹继位后,就算有心想帮助舜,这件事也不好办呀!毕竟大禹的势力在扬州,他最后也是死在会稽,也许就是不想卷入这些纷争才离开冀州,来到南方的扬州的,这个烫手的山芋随手丢给皋陶、伯益。
也许有人问,商地之争是契与商均之间的矛盾,这与启有什么关系呢?
上古时期部落之间的利益纷争,确切地说应该是家族之间的利益纷争,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帝喾时期开始,部落之间进行政治联姻,构成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这就好比山林中的树林,表面看来,一棵棵高大的树木相互独立,毫不相关,下面却是盘根错节。在契的子孙看来,伯益的妻子与商均是兄妹关系,他一定会极力维护商均的利益,对自己极为不利,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赶下台。
问题是,伯益长期辅助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大禹、皋陶之后无人能及。契虽然也有功劳,但毕竟年事已高,或者已经死去了,契的子孙想跟伯益争夺权力,应有自知之明,于是便将大禹的儿子推到前台。伯益的功劳再大,威望再高,也不能跟大禹相比呀!
那么,启为何愿意跟契的子孙合作呢?这也是一个问题。
传说中,启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大禹是否另娶妻子?还有没有其他儿子?夏启在位期间出现了武观之乱,这武观是谁呢?武观敢跟启对抗,背后势力从何而来?总之一句话,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如果大禹重视启,契的子孙就会选择支持启的兄弟。
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的先祖是少康之子,表面看来他到会稽是守禹之祀,实际是接管扬州势力,监视昆吾氏,这就说明大禹并没有将扬州的势力交给启。启与父亲、继母以及弟弟生活在一起时,他的处境很像舜年轻的时候。舜在历山耕种时,经常受到继母和弟弟的欺负,但他依然恭恭敬敬地侍奉父亲,每次拜见父亲时,总是庄重而又敬畏,将所有委屈藏在心底里,无人时来往于田野间向苍天哭泣。当时这些部落家族为了扳倒尧,到处宣扬舜的美德,举荐舜来继任帝位。
现在为了扳倒伯益,这些部落家族再次故伎重演,将启推到台前。启跟继母、弟弟生活在一起时,所受到的委屈大概也不会比舜差多少,父亲大禹去世后,处境将会变得更加艰难,现在有人助他上位,他当然会积极配合、努力争取。
为了夺权,兄弟之间相互残杀,在上古时期很常见,而且有古籍文献记载,只是大家都不太注意仔细分析。帝喾是颛顼的侄儿,帝位是如何颛顼传到帝喾手中的呢?《史记·楚世家》提供了难得的线索:“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上述这则文献很难理解,原因是很多名称术语都是来自《易经》,不过吴回诛杀其兄长之事,大家应该能够看得出来。值得注意的是,颛顼将权力交给了吴回兄弟俩,帝喾是这兄弟俩的部下。帝喾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原因在于兄弟俩自相残杀,而帝喾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若要更详细了解,请看《九黎乱德:颛顼之后权力交接的危机》。
帝喾之后是帝挚继位,帝位又是如何从帝挚传到帝尧手中的呢?《史记·五帝本纪》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挚如何不善?司马迁没有说清楚,然而这个时期出现了后羿射日这个重大事件,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遗憾的是,大家都将后羿所射之“日”看作是天上的太阳。问题,谁有能够将天上的太阳射下来?而《山海经》中的“日”并非都是指天上的太阳,更多时候是指帝君的儿子,请看《大荒南经》的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上述这段文字说得很清楚,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她给帝俊生下了十个儿子,并以“十日”来命名。“十日”就是十个天干的名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用天干名称命名的帝王。
射日的后羿正是帝俊时期的重要人物,《海内经》就有相关的记载:“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弓箭是上古时期杀伤力极强的武器,一般情况下,只有军队才有资格拥有,而后羿的弓箭正是帝俊赐给的。人们听到后羿时,总是以为是某个人的名字。这样理解并不准确,“后”写应作“後”,在古代就是掌权的意思。羿是指那些擅长射箭的人,后羿就是负责管理射箭的官员,按现在的情况就是军队的高层领导。后羿作为军方领导,射杀了帝俊的儿子,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军队发动政变。
也许有人会问,后羿射日与帝尧上位有什么关系呢?《山海经》的帝俊就是帝喾,《大荒西经》中就有这样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
上述这段文字提到一个重要人物:后稷,他就是周人的始祖,姓姬名弃,帝喾的儿子。后羿作为上古时期的军事机构,组成于帝帝喾时期,延续到夏朝的太康时期,相信大家都对太康失国都有所听闻,太康就是夏朝的国君,也是被后羿射杀的。
从颛顼到太康失国,除了尧舜时期的禅让制,权力交接都不太顺利,而且充满血腥,其中后羿扮演极其不光彩的角色。大禹将权力交给伯益,而他的儿子却讨伐有扈氏,当然不是什么光彩的行为。后羿作为当时的军方机构,是否参与其中?但如果没有军队的支持,启又能干什么呢?
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后羿又称为有穷氏,从字义上理解,除了武力就是穷,而契的子孙从事商业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与后羿正好取长补短。贫穷如洗的后羿在财富的诱惑下,很难拒绝。而且干这种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之前就发生过后羿射日的事件。
从《尚书·甘誓》来看,启与有扈氏交战的地方是甘之野,羲和浴日的地方叫甘渊,一听是羲和之国的咽喉要地。羲和之国是帝喾的势力范围,也叫少昊之国,曾经是少昊、颛顼父子两代的地盘,《大荒东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甘之野在《山海经》叫大乐之野,或者大遗之野,《海外西经》就这样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说大遗之野。”
这里的舞《九代》又称作《九昭》,传说中天子的礼仪。夏后启所舞的《九代》,其实就是在检阅军队时打出的各种手势动作。上古时期各部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彼此间互不相通,夏后启说了些什么话,未必人人都能听懂,所以需要通过手势动作来辅助说明。
他所乘的两龙,其实就是由两匹马拉的车,经史所载的龙就是良马,《说卦传》就有这样的讲述:“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综合各种古籍来看,甘水就是黄河上游,甘之野或者说大乐之野、大遗之野就是如今的伊洛盆地,上古时期属于雍州,大概就是伯益的势力范围。
也许有人问,既然夏启是受到他的兄弟、继母的排挤,他为何不与兄弟、继母争,反而挑战伯益呢?这个很容易理解,那些部落家族看中他是大禹儿子的身份,如果他跟自己的兄弟、继母争,别人看不到好处,不会支持他,如果他能够从伯益手中夺权,整个天下都属于他的了。
漂泊男儿周如谦
胡乱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