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前千叮万嘱放过曾静,乾隆却接班第一件事就是凌迟他,全家还一起倒霉!
雍正,这位清朝出了名的“铁腕皇帝”,一辈子跟利益集团较劲,得罪人无数,连亲兄弟都不放过。他在位时,曾静案闹得满城风雨。曾静,一个书生,写了封充满“大逆不道”内容的信,结果惹得雍正气得流泪又震惊。可这位“冷面皇帝”居然没杀他,还搞了个“皇帝与谋反者”的全国辩论赛,写了《大义觉迷录》,大张旗鼓给自己洗白。然而雍正死后,乾隆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把曾静凌迟处死,把《大义觉迷录》全收了。这一出反转大戏,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雍正的“洗白”计划翻车了,乾隆不想再背锅。
雍正搞《大义觉迷录》本来是想自证清白,告诉天下人自己继位合法、勤政有为。可惜,他的操作适得其反。越是解释,越容易让人怀疑。你不说,还没人深究;你一解释,大家反而觉得你心虚。一些流言,比如“谋父”“逼母”,本来是野史范畴,结果被雍正自己一宣传,反倒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乾隆刚上台,发现父皇的这套“公关文案”不仅没平息舆论,还让清朝的合法性问题被讨论得热火朝天。他得出的结论很简单:嘴炮没用,刀子才管用!干脆把曾静凌迟,彻底堵住悠悠众口。
2. 乾隆需要树立更强势的权威。
雍正靠改革起家,但他太爱折腾了,一生斗争不断,搞得朝廷上下怨声载道。乾隆继位时,正是需要巩固权威的关键时期,不能再像雍正那样搞“解释型政治”。对乾隆直接用血腥手段杀鸡儆猴,比搞什么辩论赛管用得多。曾静和张熙是现成的“反派”,不杀他们,怎么震慑那些对清朝、对新皇权怀有二心的人?收回《大义觉迷录》、凌迟曾静,就是乾隆用行动告诉天下臣民:别想挑战皇权,嘴上说错话也得死。
3. 雍正和乾隆父子在性格和政治手段上差别太大。
雍正是个“偏执狂”,既爱杀人,又爱辩论。他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甚至愿意跟一个书生掰扯清楚自己有多英明神武。可乾隆不一样,他把自己看成天命之子,压根不需要解释。他的逻辑很简单:如果曾静反清,那就杀了,连同《大义觉迷录》一并销毁,既省事又能一劳永逸。父亲靠“说理”求认同,儿子靠“杀人”求稳定。两代皇帝的执政风格完全不同,决定了曾静的不同结局。
雍正放曾静一条生路,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他想证明自己;乾隆杀曾静,也不是因为残暴,而是为了巩固皇权。父子俩的行为背后,都是各自政治目的的体现。至于曾静,他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颗小石子,既成不了英雄,也挡不住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