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长期且有效地学习?

鹰哥爱写文 2024-07-31 22:46:37

​《成长的边界》作者:大卫.爱泼斯坦

​上一节,我们讲了思维方式的话题,相信大家还记得威尼斯皮耶塔福利院的孤儿们成长为音乐巨星的故事,那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它再次证明了:通过广泛学习成为通才,可以让我们更加自由地运用所学,打造自己的成功之路。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聊聊学习,看看怎样的学习方式,才更加科学、有效,能起到长期作用。

学习计划要慢,要会“建立联系”

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五条学习方面的建议,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看看。

第一条建议叫作:学习计划不要快,要慢下来,建立联系。

大家想想,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一般怎么是上课的?是不是每个学期都会提前制定教学计划,每周的课要讲哪些内容,具体讲到什么程度,都是事先拟定好的,等着按部就班地完成。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用很短的时间攻克了一个个难题,然后继续学习下一个主题,直到考试。等考试通过后,其实这门课的内容,在以后的人生中,我们很少会再用到,短暂学到的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淡忘了。

这就是千千万万所欧美、亚洲等学校的课堂缩影。老师的讲解占了绝大部分时间,上课更多是为了考试过关,学生们能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则少之又少。

而我们在短时间内学到的知识,主要依靠两种方式得以巩固:

第一种是通过“使用过程”来巩固,也就是不断练习刚刚学到的东西,比如,学了一个三角形数学公式,我们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强化记忆,把它背下来。

第二种是通过“建立联系”来巩固。这种方式不但要你掌握知识的使用过程,还要把这个知识跟更广泛的概念建立联系。比如,学了一个三角形数学公式,我们不但要会做练习题,还要从更多的角度来了解这个公式,这个公式为什么是正确的?除了三角形之外,正方形、六边形能不能适用这个公式呢?

不要满足于学到了这一个公式,而是要由此展开,寻找更多的问题和答案。

把单独的一个点放到广大的一个面里去思考,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一个独立事件,这就是“建立联系”的含义。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虽然短期有些痛苦,但长远受益无穷。

大部分学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制定了紧凑的教学计划,当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们总想用更快、更简单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然而,真正的学习,应该持久且灵活,不仅学到知识,还能把知识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所以,在学习中,追求快速和简单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快反而导致了慢,简单导致了不求甚解,这其实是低效的学习方式。

设置合理难度

第二条建议叫作:设置合理难度。

慢下来的学习计划,有利于我们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要想提升学习效果,还得在学习计划中设置一些“合理难度”。

所谓“合理难度”,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一些适当的难度。学习时,总会遇到一些阻碍,从短期看,这些小困难让学习进程变缓慢,也会让我们因为学得慢而感觉沮丧;但从长远来看,这些难度适当的阻碍大有益处。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上学的时候,遇到不会解的题,有的同学就会着急看标准答案,可能当时知道怎么解了,很快完成了作业,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会影响他的进步。而有的同学不会马上看答案,甚至坚持不看答案,一定要自己琢磨明白,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有点耽误时间,可是靠自己攻克难题,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更加扎实,所以,为了长远的利益,有时候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学习制造一点合理的难度。

在学习中穿插“间隔期”

作者给出的第三条学习建议是:在学习中穿插“间隔期”,这也是设置“合理难度”的一种方式。

什么是“间隔期”呢?它其实是一种分散式练习,就是在学习期间,刻意间隔开每次练习的时间,学一段,停一段,再继续学,周而复始。

不管学什么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学数学也好,学外语也好,学开车也好,都可以通过插入间隔期,来而提升学习效果。

比如,在书中就这样一个例子,有一项研究是对西班牙语学习者进行测试,研究人员把学习者分成了两组:第一组学习了一部分西班牙语单词后,当天就接受测试;第二组学习了同样的单词,但在一个月后才接受测试。八年之后,两组学习者重新接受测试,在此期间,他们都没有继续学习西班牙语,而第二组所掌握的单词,是第一组的两倍多。由此可见,设置“间隔期”可以让学习者更加高产。

不过对此也有人会问,间隔期不学习,难道不会忘记学过的东西吗?效果真有这么好吗?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实验,也是关于学习单词的:

这个实验把受试者分成三组,研究人员给他们念了一组单词,要求第一组受试者听完后,马上背诵这些词汇;第二组受试者听完后,有15秒的复习时间,再进行背诵;第三组受试者听完后,让他们做50秒的简单数学题,然后背诵,没有复习时间。

这三组受试者背诵单词的结果:听完就立即背诵的第一组表现最好,有15秒复习时间的第二组排名第二,做数学题没时间复习的第三组表现最差。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测试已经结束时,研究人员又开始了一项新的测试,让所有人回忆刚才听到的每个单词,并写在纸上。

在这项新的测试中,结果发生了反转,刚刚表现最差的第三组这次表现最好。之前,他们因为做数学题没时间复习,这其实就是设置了一个学习的“间隔期”,为了回忆听到的单词,这一组受试者在脑海中努力搜寻,这个过程帮助他们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更好地呈现出来。

反之,刚才听完就立即复述的第一组和有时间复习的第二组,在突如其来的新测试里,几乎什么都想不起来,因为短期的练习只能回报短期的收益。而相关研究则证明,努力调动大脑比简单重复要重要得多。

变“封闭练习”为“交叉练习”

好,我们再来看书中的第四条建议:变“封闭练习”为“交叉练习”。

所谓“封闭练习”,就好比我们上完一节课,及时完成作业的过程。封闭练习是把同样的事情重复很多次,用同样的程序和步骤解决同样的问题,这种练习,可以让我们通过考试,拿到漂亮的成绩单,但并不代表真正掌握了学到的知识。

要想灵活掌握知识并让学到的东西长期有效,我们必须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习,这种方法被称为“交叉练习”,也叫“混合练习”。

研究证明,“交叉练习”可以提高我们的推理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概括水平,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未曾接触过的领域中。

比如,如果你想去参观美术馆,还想在参观时分辨出不同画作的作者是谁,是塞尚、雷诺阿还是毕加索,但你又从未见过这几位名家的画作,你会怎么做呢?

这就可以运用“交叉练习”来做功课,去美术馆之前,不要先找一堆塞尚的画看看,再找一堆毕加索的看看,然后又找一堆雷诺阿的看看,你应该搜索一些这几位画家的作品,混合放在一起,打乱顺序,随机练习,一次次分析风格特色,猜测是谁的作品。当然,这样的练习可能比较吃力,也会因为不断猜错让你失去信心,但是经过这样的交叉练习后,当你走进美术馆辨别画作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做了相当不错的准备,即使有些画作之前没有看到过,也能凭借训练,猜个八九不离十。

在各个学习领域,无论你是辨别蝴蝶类型的研究者,还是诊断心理障碍的医生,运用“交叉练习”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有一项针对海军防空模拟训练的研究显示,参与了“高度混合训练”的练习者,在训练期间的表现,不如参与“封闭式训练”的练习者,因为在训练过程中,“封闭式训练”的练习者对潜在的威胁场景更加熟悉。但是到了后面的考试时间,当每个练习者面对的都是全新的情况时,进行高度混合训练的练习者取得了压倒性的好成绩。

交叉练习教给我们的,是区分不同类型的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式,这才是专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先辨识、再解决”。最成功的问题解决者,都是先花精力确认,面对的到底是哪一类的问题,然后再找到对应的解决策略,而不是凭借过往经验,直接跳进那些烂熟于心的步骤里。

不要迷信 “赢在起跑线”的狂热

在书中,作者给出的最后一条建议是:不要迷信 “赢在起跑线”的狂热。那些占据学业先机的人,常常也会过早凋零。

2017年,教育经济学家格雷格·邓肯和心理学家德鲁·贝利等人一起研究了67个为了提升学业表现的儿童早教项目。研究发现:一些“赢在起跑线”的项目确实让部分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但也仅仅是占据了学业上的“先机”而已。随着这些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表现普遍走向了凋零,当时学习成绩领先的优势,很快会被消解,而且常常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优秀变得平平无奇。

研究人员总结了这些现象的原因:面向儿童的早教项目教的都是“封闭”技能,也就是通过反复练习就能快速掌握的技能,而这些技能每个人早晚都能学会。“天才的凋零”并不是说这些技能消失了,而是被其他人迎头赶上了。

这就好比让一个孩子早一点学会走路,看起来与众不同,但别的孩子晚点也会了学走路,大家都会了,早学会的孩子也就没有优势了。而且没有证据证明,早点学会有什么重要之处。

所以,如果早教项目真想赋予孩子们学业上的优势,研究团队建议:放弃学习那些“封闭式”的技能,专注于教孩子“开放式”的技能,也就是进行通才教育而不是专才训练,因为只有“开放式”的技能才能支撑他们后续的各种学习。

1 阅读:3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