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到底有多低?不上不下,属实有点尴尬

白易历史观 2024-07-05 02:08:11

在清朝鼎革之初,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爵位竟成为了一段离奇故事的缩影。顺治十八年,洪承畴这位明朝的老臣获封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尊贵中不尊贵,似乎有些尴尬。究竟这个爵位到底有多低?是清朝对洪承畴的轻视,还是另有隐情?

要说起这段离奇故事,就得从明朝最后一任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身上说起。顺治十八年的一个五月,年近七旬的洪承畴上疏乞休,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作为后半生都效力于清朝的人,朝廷自然也该给予适当的赏赐。于是就有了后来那个看似尴尬的三等轻车都尉爵位。

在当年的爵位体系里,三等轻车都尉确实是个中低级别,远远比不上公爵侯爵之流。对比曾获侯爵的吴三桂等降清将领,洪承畴这个爵位显得有些寒酸。更有甚者,乾隆朝还将他列入了《贰臣传》,直白地表露出对这些奸臣的鄙视之情。

一时间,外界似乎都认为洪承畴受到了亏待,就连清朝也看不起这个没有廉耻的投降派。赏赐中低级爵位,又被列入贰臣录,哪一样不是对洪承畴的轻视?

不过后来也有人站出来为洪承畴正名,认为清朝给了他一份世职,确保家族富贵,并没有亏待他。可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臆想,根本没有深入了解清朝体制的实质。

其实从当年的具体情况来看,清朝对洪承畴的处置确实存在着一些隐晦的原因和细节。

首先,三等轻车都尉虽然级别不高,但在清初封爵的总量中也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根据史料记载,清初到乾隆时期,这个级别的爵位共有2203人获封,远多于公侯伯等高级爵位。所以从数量上看,洪承畴获此爵位倒也不算太过寒酸。

其次,虽然只能世袭四代,但对于一个汉臣来说,已经算是开恩有加了。毕竟清初很多爵位都是世袭罔替,哪怕是三等轻车都尉也不例外,可洪承畴的却只能四代。更有意思的是,同为《贰臣传》中人的王鳌永,虽然低他一级,但后来乾隆却给予了罔替世袭的恩典。

从这一点来看,洪承畴这个爵位虽然不高,但清朝的用意也未尽彰显。

再者,洪承畴除了爵位,还获赐了一份佐领世职。按理说,有了这个世职,就等于手中掌握了部分军队的实权。可是仔细一查,清朝那会儿正在大肆封赏佐领,只是虚有其名而已。事实上,在洪承畴之后,仅有两位子孙曾担任过这一世职,可见其空头程度。

不仅如此,洪承畴本人的身份地位也是个大问题。明明是位统兵文臣,曾担任过松锦等重要战役的总督,可在清朝朝野眼里,他却被归入了纯文官的序列。按照当年的制度,如果算是武将,立下功勋就更容易获得高级爵位了。

而洪承畴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出在了他的身份认同上。清廷虽然将他录用,但私下里却并不太信任这个投机分子。毕竟在关键时刻,他曾一度游移不定,以为清朝将不行了,这种做派在清人眼里自然是无法苟同的。

所以说,对待洪承畴这个人,清朝确实是存在着某种明里暗里的成见。外表上赐予的爵位不高,实则已是情有可原;即便不太器重,却也未尽所能地压制和打击,反而还给予了一些名分上的恩惠。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猜测罢了。要彻底说清楚洪承畴这段离奇故事的内情,恐怕已无人知晓了。不过就这些蛛丝马迹来看,这个三等轻车都尉爵位的确暗藏了一些清朝当年的某些用意。而这种用意,或许正是洪承畴及其后人那段尴尬却不失有趣的经历背后最大的谜底。

纵观整个故事,我们不禁对清朝当年的这种做派产生好奇和疑惑。明明已将洪承畴这个大臣录用,为何又暗地里给予了种种刁难和打压?是基于当年的身份歧视,还是出于对投降派的不放心?又或是另有什么隐情?

0 阅读:6

白易历史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