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控制了海洋,谁便控制了全世界”。19世纪末,英国大臣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历史证明,任何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海洋。在这个蓝色星球上,海水占到了百分之七十。走出大陆,深入大洋,这也是我国科研人员的目标。2008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北京出炉,来自国家海洋科研所的韩喜球教授排在了首位。
登上领奖台,她发表了获奖宣言。留着齐耳短发,带着白框眼镜,朴素打扮的韩喜球赢得了全场掌声。这一刻,她站在了聚光灯下,人们这才知道,这位柔弱的女性,她竟然是我国大洋领域的顶尖学者。因为她的努力,中国在大洋上有了更多话语权。
1969年,韩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这是一个滨海城市,嗅着海风,听着海浪,她从小便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求学路上,韩喜球勤奋聪慧,成绩优异。18岁那年,她被成都理工学院录取。在填报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海洋地质学。“天有多高?海有多深?地有多广?”从小以来,她就有着这样的疑惑。跟随自己的兴趣,她一定不会彷徨。
大学期间,韩喜球看了许多书籍。在学业上,她勤奋踏实,务实仔细。一本本笔记,她认真誊写,撰录清楚。在批阅她的作业时,老师们都被娟秀的字迹所打动。四年之中,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最为优秀。在生活中,韩喜球活泼外向。参加活动,主持晚会,参加读书节,她的身影活跃在校园内的各个角落。
多年以后,韩喜球对大学时光依旧充满眷恋,充实、享受、拼搏、刻苦。在青年时期,她打好了基础,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就。1990年,韩喜球保送读研。进入了实验室,她选择了沉积学方向,为了做出成绩,她废寝忘食地扑在实验中。三年时间里,她多了一份从容,取得了斐然的成果。
1993年,韩喜球被分配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工作。学习了7年海洋地质学,她早已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刚刚履职,她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当时,韩喜球的任务是研究海洋热液活动,在幽深的海底,海洋热液内蕴含丰富矿物质,又具备极高的温度。在流动过程中,许多晶体便会分离析出。
另一方面,在海洋热液活动范围内,人类观察到了神奇现象。在1200摄氏度的高温中,这里有着许多生物栖息。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海底生物究竟是如何存活?韩喜球决定发起挑战,乘坐船舶,韩喜球等人来到了大洋之上。通过设备,她们观察到了海底的奇妙景象。在幽暗深处,一个类似“黑烟囱”的大口子不断喷出热液。
如同海底火山一样,喷出的热液向四周流淌开来,并形成广大的天然矿床。一经探测,矿床内含有各类矿业资源,并且产量巨大。毫无疑问,这是一块天然的海底宝藏。按照国际法,谁先找到“黑烟囱”,那么海底矿床便属于谁。于是,我国的大洋科考活动由此开始。
2005年,韩喜球乘坐我国第一艘综合性海洋科考船“大洋一号”出发了。横跨三大洋,途径上万公里,历经数月,她们抵达了东太平洋海隆地区。在这里,韩喜球团队探测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并且率先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
此后3年,韩喜球等人开展了19次大型科考活动。2007年,在上级的推荐下,她被任命为了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在此之前,如此大型的科研活动,我国从未有女性科学家担任负责人。由此可见,韩喜球的才干和魄力已经超越了前辈。在这一年,她才刚刚38岁。
按照惯例,一次航行起码要50天左右。在这途中,科考队会遇到各种情况。为了完成科考任务,韩喜球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拿着对讲机,她关心着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每天仅能睡3、4个小时。
艰苦的努力,韩喜球等人获得了巨大的收获。2008年初,在荒凉的西南印度洋上,她们找到了一条长达6000公里的海陆中脊。在这块海陆脊背上,韩喜球发现了100多米宽的“黑烟囱”。随后,她们先后又找到了4个“黑烟囱”。至此,我国取得了海洋热液矿床的开采权。在世界大洋科考领域,中国人走在了第一梯队。2011年,经国际海洋法认定,中国获得了西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勘探权。
毫无疑问,韩喜球乃是这一收获的头号功臣。在被问到苦不苦的时候,她坚定地说道:“我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女人”。拥有如此的女性,真乃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