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红军游击队,因在深山密林中生活,不理解当时的政策,拒绝下山接受改编,后导致全军覆没

村人说史实 2019-01-12 21:04:50

抗日战争时期, 在江西江北部活跃着一支红军游击队,名叫赣东北游击大队,领导人名叫杨文翰,(1896~1943),江西横峰县人,时任上横弋德中心县委书记,是游击队的直接负责人,历任中共葛源区委书记、乐西中心区委书记。杨文翰是方志敏一手培养起来的红军干部。

这支队伍的前身是红十军,后红十军团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在皖南受到七倍于己敌人的围追堵截,不久之后战败牺牲,这一支余部闽浙赣苏区,不得不转向上山游击战阶段。

杨文翰领导的这支游击队改称赣东北游击大队,一开始的时候,游击队特别艰难,常年在深山密林中与敌人周旋,翻山越岭、踏遍深谷,住的是临时用树枝茅草搭起的山棚,吃的是野菜、草根、野洋姜,时时面临饿死、冻死和被捕杀的威胁。

杨文翰在打游击的过程中,坚决执行党的政策,打击恶霸、叛徒,消灭小股敌军,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加上这一带是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基础好,这一支红军游击战鼎盛时期,游击队发展到500余人,机枪一挺,步枪200余支,地下党400余人,形成一支不小的武装力量。

因此,杨文翰被人称作“天生就是一个打游击的料”没有情报不动手,没有内线不动手,抢不到枪不动手,决不干赔本买卖,决不死打硬拼,谋划军事行动谨慎而精准,专捡落单的国民党军班级建制的小股部队打,很快打出了影响力,威名震动了弋阳、德兴、横峰、上饶、乐平、贵溪、万年等七八个县。

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多轮高层谈判的国共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将在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而后,中共南方八省游击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

由于消息闭塞,不理解统一战线,杨文翰不率队下山进行改编,上级先后四次派人上山联系游击队改编事宜,均被杨文翰拒绝,黄道写信劝他们下山,裴月山拒之不理,将信撕毁。前三次共五人上山,均被当做叛徒杀害。第四次上山的是原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

关英,1934年10月接任赣东北区省委书记,是杨、裴二人的直接领导。1937年2月,部队在开往浙江与粟裕部会合途中被敌人打散。关英以上海客商的名义用省委活动经费在玉山开了一间榨油坊,等候中央消息。“七七事变”后,关英闻说红军南方游击队陆续改编成新四军,于是变卖油坊,到南昌寻找组织,并给队一项任务,就是说服杨文翰下山改编。

关英是杨文翰的直接领导,由关英执行劝他下山的任务照理说是再合适不过。但关英性格刚烈,脾气较大,而杨文翰又性格固执,不轻信于人,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最后他们把关英当叛徒给杀害了,直接造成了杨文翰与这支红军游击队的悲剧。

1943年,国民党军1.6万人对这支游击队联合“围剿”,被迫转移回磨盘山,在德兴张村被敌伏击,最后全部剿灭,司令裴月山潜伏因犯眼疾,到余江求医时被捕,年底牺牲,年仅29岁;政委杨文翰1943年冬被叛徒出卖被捕,被杀害于弋阳城外。

至此,这支拒绝改编的最后红军游击队全军覆没,建国后,这支游击队的领导人杨文翰,以及他们误杀的关英及几名上山劝说的干部,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同在这烈士纪念馆中,相伴到永远!

0 阅读:4
村人说史实

村人说史实

讲叙发生在各地的名人史实,介绍那些过去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