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天天讲】太行山上焦裕禄——孙文龙,留在民间的故事

少年观天下 2024-09-29 17:20:35

1957年,孙文龙从省公安厅主动要求还乡支农,刚入文敏乡(今次营镇)地界,一片片没犁的白茬地让他犯了嘀咕,“撂着不翻,肯定影响来年的产量”。其实,这是当地农民多年的习惯,也知道翻茬的好处,但因为地太多就顾不上管了,而孙文龙刚上任就想改变这个习惯。

尽管把各村的农业社长叫回来动员一番,但都没把这个新来的年轻乡长放在心上。孙文龙有他的办法,给乡里的干部每人配一把镢、一把锹,自己带头干。看着他满手的水泡,农民们知道“这不是个指手画脚的干部,而是个能和老百姓同甘苦的官”。赶在上冻之前,全乡七八千亩的茬地被翻了一遍。第二年文敏乡粮食空前高产,乡里人对孙文龙有了好感,他说栽桑就栽桑,他说垒塄就垒塄。

俯下身子,没有架子,心里想的和农民一样,这样的官老百姓喜欢。在寺头当乡长时,他见老百姓吃油很困难,便从老家孤堆底村砍了一枝果实累累的黑椋子树,步行八十多里扛到寺头乡,召开村干部会议推广种植,很多人认为他在瞎干。现在,寺头乡还有吃黑椋子油的习惯,男女老少都知道这和孙文龙有关。真给老百姓办事,过多久他们也不会忘。

你亲民,民也亲你,当地老百姓亲到可以叫他的外号,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粪篓书记”。孙文龙下乡总爱挎个粪篓,拾满就倒到农民的粪堆上。刚开始,人们当洋相看,时间一长都知道他不是在装。孙文龙说:“要让群众办的事,我们干部必须先干,粪篓是干部和群众联系的桥梁。”

除了开会、学习,孙文龙几乎每天都和农民在一起,留在民间的故事有几箩筐。

1957年,文敏乡府底村有一位孤寡老农去世了,死后3天才被人发现。时任乡长的孙文龙得知情况,马上组织干部为老汉办丧事,亲自为其穿衣装殓,抬棺送葬。共产党的乡长当“孝子”,此事至今在当地广为流传。

不管大事小情,只要他遇上就不会不管。孙文龙下乡检查,车子走到半路,突然看到有个农民在拼命地跑,原来他家的母牛难产,急着要到乡里找兽医。孙文龙赶紧让司机把车停下,一把将他拽到车上,“坐我的车去”。车拉着农民去赶路,县委书记却撂在了路旁。

1976年,阳城县下孔村郑青和家中失火,两个孩子严重烧伤。正在那里下乡的孙文龙听说后,用自己的车把郑青和一家送到城里,跑前跑后像对自己的朋友、邻居一样。孩子病情虽控制住了,但后续治疗的费用却难住了郑青和。孙文龙说:“莫慌,莫慌,我给你想法子。”他不仅和医院协商,妥善处理了郑青和欠下的医药费,还给生产队写信嘱咐,郑青和的事集体一定要继续管。

陆陆续续在孙文龙身边工作了十几年的郝旭初看来,孙文龙和农民处得和朋友一样。群众眼里的孙文龙“当官不像官,就爱跟老百姓吃一锅饭”。

0 阅读:0

少年观天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