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让小麦减产40%+?农民该怎么办?

农夫说事 2025-02-23 01:03:21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金灿灿的麦田,本该是丰收的喜悦,但走近一看,叶子上却布满了锈迹斑斑的小点,像生了重病一样?

这可不是小事,这很可能就是小麦条锈病,一种能让小麦减产超过40%,甚至颗粒无收的“隐形杀手”。

谁是“罪魁祸首”?

说起这小麦条锈病,它可不是什么新出现的妖魔鬼怪,早在1907年就出现了。

它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做条形柄锈菌的真菌。

别看名字挺学术的,但这家伙的破坏力可不小。

1923年,它就悄悄潜入了我国江苏,到了1936年,就开始在全国各地蔓延。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不就是一种真菌吗,至于这么兴风作浪?

还真别小看它。

这小东西适应能力超强,特别耐寒,冬天也能活下来,等到春暖花开,就开始疯狂繁殖,四处传播。

而且,它还能通过植物材料传播,就像感冒一样,一传十,十传百。

更可怕的是,风和雨也成了它的帮凶,把孢子吹得到处都是,小麦想不生病都难。

小麦的“惨状”!

小麦得了条锈病,那可真是惨不忍睹。

想想看,本来绿油油的叶子,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点,就像脸上长了痘痘一样,看着就让人难受。

这些小黄点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最后连成一片,叶子也开始发黄、干枯,失去了光合作用的能力。

这就像人得了重病一样,没法好好吃饭,身体越来越虚弱。

小麦也一样,得了条锈病,就没法好好进行光合作用,没法制造养分,自然就长不好,产量也直线下降。

数据显示,如果小麦在穗期感染条锈病,减产率能达到50%,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绝收,损失高达90%。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饭碗问题。

这种病蔓延速度特别快,短时间内就能让一大片麦田遭殃,让农民伯伯们欲哭无泪。

病菌如何“兴风作浪”?

小麦条锈病的侵染循环,就像一个环环相扣的阴谋。

它从越夏开始,到秋天侵染秋苗,再到越冬,最后到春季大流行,这四个阶段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夏天,当野生小麦上的孢子成熟后,它们会借助风力,飘散到空气中。

一旦遇到合适的温度,就开始萌发,寻找新的宿主。

到了秋天,秋苗开始复苏,这些孢子就迫不及待地扑上去,开始新一轮的侵染。

如果这时候雨水充足,那更是火上浇油,孢子们会加速生长和繁殖,释放出更多的新孢子。

这些新孢子浓度极高,会迅速感染周围的小麦植物,使得整个地区的小麦都受到影响。

就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许多地区因为这种真菌感染而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农民的损失可想而知。

气象条件也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3月份的降雨量偏多,那么4月份发生小麦条锈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就像1979年、1984年和1990年,3月份的降雨量分别为24.4毫米、38.8毫米和58.2毫米,随后的4月份,小麦条锈病都比较严重。

所以,农民们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如果四月份降雨量超过25毫米,那么就要警惕“三九规律”引起的小麦条锈病。

还有救吗?

面对如此棘手的小麦条锈病,难道我们就只能束手就擒了吗?

当然不是!

我们的农业科学家们可不是吃素的。

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他们克隆了禾本科植物中最具抗性的基因,还应用了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培育出了抗病能力更强的新品种。

比如,他们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加速选择育种,提高育种效率。

还开发了相应的抗性育种标准,提高了抗性选种的效率。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培育出了932个小麦抗性品种,其中包含876个抗性QTL(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位点的小麦抗性品种,以及56个抗性基因位点的小麦抗性品种。

这些新品种就像穿上了铠甲的战士,能够更好地抵抗条锈病的侵袭。

但是,光靠种植抗性品种还不够,还需要配合合理的栽培管理。

比如,可以进行套种、轮作,或者种植多种抗性品种,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几率,提高作物的抵抗能力。

对于田间的杂草,特别是那些一年生或双年生草本植物,在它们开花之前,就要及时拔除,并清理地面上的茎秆残体,以减少病源的传播。

这些杂草往往是病毒和真菌传播的重要载体,不及时清理,很容易成为病害的温床。

当然,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不过,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用药,避免大风、大雨等不良天气影响药效。

其实,防治小麦条锈病,就像我们平时预防感冒一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所以,小麦条锈病确实是个大麻烦,它能让小麦减产40%以上,甚至绝收。

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习性,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确保粮食安全。

说到底,跟疾病作斗争,就得像对待生活一样,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