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1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以后不许说‘累死我了’这句话,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说,就是你真的快累死了,还剩最后一口气。但是有个条件,说完就得死,不死不行”,初听这要求近乎苛刻,却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在疲惫中容易懈怠的我们,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面对压力与劳累时应有的姿态。
回首往昔,老一辈建设者们用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最生动的注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得如同一张白纸。无数科研人员投身“两弹一星” 工程,他们扎根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面对简陋的科研条件、匮乏的物资供应,日夜钻研复杂艰深的理论知识,反复进行危险性极高的实验。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身体的疲惫、精神的重压如山般袭来,可从未有人轻言 “累死我了”。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后,一心扑在导弹研发上,为攻克技术难题常常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累到在办公桌前短暂休憩后便又起身奋战;邓稼先隐姓埋名,深入核试验基地,承受着辐射风险与高强度劳作,直至生命尽头。他们深知,一句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有咬紧牙关、默默耕耘,才能为祖国撑起核保护伞,让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挺直脊梁。他们将累与苦深埋心底,用坚韧铸就大国重器,诠释了真正的奋斗精神。
再看当下,社会竞争日益白热化,各个领域都在上演着拼搏奋进的故事。在互联网行业,“996” 一度成为工作常态,程序员们为了赶项目进度,面对电脑屏幕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代码在指尖飞速跳动,眼药水成了办公桌上的常备品,颈椎腰椎的酸痛如影随形,却鲜有人抱怨 “累死我了”。因为他们清楚,一旦停下脚步,瞬息万变的技术浪潮就可能将自己拍在沙滩上。那些年轻的创业者们,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四处奔波寻找投资,在狭小的办公室里熬夜打磨商业计划书,面对一次次拒绝仍痴心不改。他们明白,抱怨是弱者的行径,只有默默承受压力、不断突破极限,才能在市场的夹缝中寻得生机,让事业蓬勃发展。
不仅职场如此,体坛健儿们更是如此。苏炳添为了突破黄种人在短跑项目上的极限,年复一年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每一次起跑、冲刺都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肌肉的酸痛、体力的透支时刻考验着他,可他从未对外吐露半句辛苦;女排姑娘们为了捍卫荣誉,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无数次飞身救球、高强度对打,手腕、膝盖伤痕累累,却总是以昂扬斗志迎接每一场比赛。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拼搏书写传奇,在极度劳累下,依旧选择用行动诉说坚持,而非用言语宣泄疲惫。
在生活的征途上,劳累与压力如影随形,不可避免。但我们应将“累死我了” 这句话封印在心底,不到生死绝境绝不开口。以老一辈为榜样,学习当代奋斗者的精神,用默默付出取代无谓抱怨,用砥砺奋进战胜身心疲惫。如此,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向着光明未来大步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