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分半”果然漂亮!郑板桥的这些家书,质朴无华,书法魅力独具

巧绿聊文化 2024-09-25 06:09:06

家书,最见真性情,于书法家的家书,则最见其书法质朴的一面,最见其为人处事的一面。

对于郑板桥而言,这一份份泛黄的信笺,不仅是他书法艺术的自然流露,更是他内心世界与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没有电子邮件、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他用其独特的书体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位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雍正十三年,春风初度,郑板桥在镇江的焦山之上,提笔给远在家乡的堂弟郑墨写下了第一封家书——《焦山读书寄四弟墨》。从那一刻起,直到乾隆十四年,这漫长的十几年间,郑板桥与郑墨之间的书信往来,并整理成集,终得以让我们一睹其日常信札书法的风采,并触及他的所思所想。

在这些家书中,郑板桥的话语质朴无华,却字字珠玑,透露出他作为一位长兄的责任感与深情厚谊。他关心家人的日常起居,询问家中老小的安康,更不忘提醒弟弟要善待邻里,尤其是那些生活困苦的亲友。他写道:“家中事务,虽繁琐却不可轻忽,待人接物,须以诚为本,方能立身处世。”这些话语,既是对弟弟的教诲,更是他自身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郑板桥同样展现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与深邃的思考。他强调“读书以明理为先”,认为知识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塑造人格、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他鼓励孩子们要广泛涉猎,不拘一格,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引人深思。

而在书法艺术的展现上,郑板桥的家书更是别具一格。他的“六分半书”,既非纯粹的隶书,也非标准的楷书,而是将多种书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书体,既有隶书的古朴厚重,又有楷书的工整严谨,同时还融入了行书的流畅自然和草篆的奔放不羁。每一封信,都仿佛是一幅精心构思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与美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郑板桥对自己的家书持有一种极为开明的态度。他并不认为这些书信能够成为传世之作,只是将它们视为一种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他在序中坦言:“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何以叙为!”,这种谦逊与坦诚,让人不禁对这位“怪人”多了几分敬意与亲近感。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道出了郑板桥心系百姓、悲天悯人情怀的心胸。在他的家书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情怀的流露。他关心民间疾苦,关注社会现实,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如今,当我们再次翻开这些泛黄的家书时,除了领略其书法风采,不妨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大到国家,小到柴米油盐,感知一个立体的“郑板桥”,一种质朴而清新的美。

收集整理码字不易,敬请你的关注、收藏或点赞!

0 阅读:108
评论列表
  • XL 2
    2024-09-26 17:21

    奇人奇字,不同凡响。

猜你喜欢

巧绿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