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连远黛,清流渲翠峰。秀美的风景是千古文人侠客梦。文人,向往着那一方清幽的田园;侠客,向往着那一片隐逸的山谷。
可是,他们所苦苦寻觅的,在普普通通的山野田间,在袅袅炊烟的乡村人,却是平平常常的。造物主很奇妙,创造了天地间一切生命,连同那远山群峰、山涧溪流和那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色,令人惊奇,令人咏叹。
最接近自然的,不是那繁华的都市,而是那乡间田野。遥接陶渊明遗风的苏东坡,对于乡野田园的生活自然是喜爱有加,那美丽而朴实的小村庄,山清水秀,甜甜的泉水沁人心脾。
青山环绕,小桥流水的悠然自得,丰收的喜悦,哪一个不胜过那喧嚣浮躁的官场百倍?
其实,是生活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生活,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生活持有的态度。
这一天的午后,苏东坡在田间小路上往前走着,那飘下来的枣花,簌簌地落在了他的衣巾上,这声音是轻微的,可是心思细腻如东坡,还是会有觉察;这声音是琐碎的,可是诗意丰富如东坡,还是会去欣赏。
村南村北的缲车不停地响着,蔬菜丰收的季节,连空气都弥漫着那么一股子喜庆劲儿。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东坡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想想,也觉得有趣,苏东坡便写下一首词: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农村的风光和村民的劳动生活,下片则描绘了词人旅途的困倦和口渴,通过“敲门试问野人家”这一细节,展现出词人对农村生活的亲切感受以及与村民的融洽关系。
林语堂先生曾经总结苏东坡的人生,说他不仅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杰出的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更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东坡一直以来,都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与他之间的感情,就像那农家酒一样醇厚。太守常常与民同耕,与民同乐,自是得到百姓的爱戴。
苏轼之所以能体验到农民的生活,当然离不开他自己农人一般的生活习惯。他在密州时能以野菜果腹,恐怕与他少时食“三白”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东坡曾经这样解释“三白”说:“余兄弟在寒窗苦读时,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人间有八珍也。‘三白’乃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耳!”
小的时候,东坡和弟弟并不缺衣少食,但也没有被宠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这些都为东坡后来安于清贫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或许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才会在成年以后很自然地融入农家生活,使其与民同甘共苦也不觉得不习惯。
苏东坡亲自“敲门试问野人家”,恐怕欢喜地跑出来开门的百姓,会络绎不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