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春节“村晚”气象新

文旅中国 2025-02-14 15:13:04

2025年1月至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文化(群艺)馆承办的春节“村晚”掀起热潮。春节特色“村晚”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充分展现了农民的新风貌、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四川省2025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在德阳旌阳启动

湖北宜昌秭归县沙镇溪镇长春村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老白山“村晚”

河北张家口崇礼区西湾子镇富龙小镇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一台“村晚” 一部民俗教科书

本报记者 彭澳丽

今年春节,各地“村晚”融入和展现了丰富的非遗元素,让群众乐赏非遗表演、体验非遗技艺、品尝非遗美食。

前不久,上海松江金家村“村晚”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舞草龙表演中拉开序幕,由金家村村民编排的非遗筘布走秀将整场表演气氛推向高潮;在奉贤青溪老街的“村晚”中,打莲湘、剪纸、舞龙、木雕、走高跷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着绝活亮相,与观众互动并送出非遗作品。除了表演,叶榭软糕、青龙饺、张泽羊肉等非遗食俗和漆扇、剪纸、折子戏、滚灯制作等非遗体验的融入,多层次丰富了沪郊“村晚”的文化内涵。

文艺晚会是“村晚”的重头戏,融入非遗元素的节目在舞台上尽显魅力

河南安阳滑县“村晚”以稀有剧种大平调原创剧目《七郎八虎闯幽州》,为观众呈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独特韵味;浙江温州雪溪乡“村晚”的杖头木偶《大鱼海棠》在文化特派员的创意编排下,将非遗与动画巧妙融合,电影中的虚拟世界转化为舞台上的精彩演绎;江西宜春闹坪村“村晚”上的节目《笑菩萨戏狮子》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20多名小学生表演排练而成,活灵活现、热闹喜庆;重庆秀山边城村“村晚”中,鲤鱼灯舞、木叶吹奏、秀山花灯歌舞等传统非遗节目轮番登场;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重庆非遗双槐善书与四川非遗四川盘子在重庆合川双槐镇“村晚”珠联璧合……

此外,舞龙舞狮、京剧、越剧、豫剧、评剧、藏戏、京东大鼓等传统非遗表演,以及北京的古彩戏法、万庄子万善灯花老会,天津的粉彩、叶雕、彩烙,河北的吹歌,山西的运城剪纸、鲁因挂面,黑龙江的二人转,山东的三德范芯子,浙江的抖狮,安徽的莲湘舞,福建的木偶、南音,江西的尖斗笠、翻九楼、花船灯、鱼蚌灯,广东的英歌舞、潮语讲古、广绣、客家山歌,广西的壮族会鼓、古零草凳龙舞,四川的古蔺花灯、雨坛彩龙,云南的彝族服饰、彝族乐器、彝族医药,陕西的碗碗腔、汉调二黄,甘肃的傩戏、藏鹰笛,青海的金钱棍、狮子舞、滚灯,宁夏的花儿、刺绣、皮影,新疆的驯鹰、库姆孜和数百种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村晚”生动呈现。

“今年,各地春节‘村晚’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周固坚表示,“乡村‘村晚’绝不只是排几个节目而已,也不仅仅是村民营造节日氛围的‘自娱自乐’。如今,各地策划‘村晚’时在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并且用现代化、时尚化的形式加以表达,这是可喜的现象。”

今年的春节“村晚”涵盖了红色文化、冰雪文化、草原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各地特色文化与乡土风情透过“村晚”这扇窗展示在大众眼前

在贵州,瓮安下司社区“村晚”融入红军长征四过瓮安的故事,设置“送鸡毛信”“强渡乌江”等比赛项目。四川泸州叙永县“村晚”以“长征中的唯一一次春节”为背景,让观众重温红色故事、追寻革命足迹、传承长征精神。

吉林白山三道沟村“村晚”的歌舞《醉美东北》、说唱《浑江吃货》、乡村达人秀《大东北我的家乡》等节目,用乡音歌颂家乡,唱出东北民俗。辽宁沈阳康平镇西村“村晚”与冬捕活动结合,雪圈、雪滑梯、雪地摩托、雪地越野车项目和冬捕体验吸引众多游客。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公田村“村晚”的舞蹈《舞动北疆》、二人台呱嘴《王婆夸瓜》、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筷子舞《筷乐草原》等节目,融合传统与现代,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浙江,海宁祝会村“村晚”的说唱《新桑园访妻》,以传统越剧《桑园访妻》为蓝本,将戏曲唱腔和快板说唱融合;温州瑞安东岙村“村晚”的摇滚鼓词《年到》,将现代摇滚与传统鼓词结合,用当地方言唱出浓郁的年味和人间烟火气。

在湖北,咸宁嘉鱼县四邑村“村晚”上的群舞《贡水河边》展示了新时代宣恩地区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贵州贵阳龙井村“村晚”以布依族传统文化为主线,《古寨新春》《阿妲》《布依龙井“村T”秀》《竹鼓庆丰年》等节目诠释了布依族善良美好的心灵和建设幸福家园的精神风貌。在广东,英歌舞、潮语讲古、潮剧等“村晚”节目,不仅巧妙融合了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和现代家国情怀,更将粤味粤情与人民的喜悦、家的温暖贯穿晚会始终。与此同时,广东“村晚”上的祥云、繁花、楼宇等非遗剪纸作品,借助扩展现实技术与计算机动画特效融入“村晚”节目中,让非遗以更现代的形式呈现。

此外,海南琼海青葛村“村晚”上的走秀《青葛“四好”》展示了美丽渔村保护海洋、热爱海洋的生活情景;西藏拉萨城关区夺底街道“村晚”上的歌伴舞《天耀中华》《天湖之歌》《夺底情》表达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七团“村晚”上的环保走秀节目《团场产业齐亮相》,表演者身穿用作物秸秆、制种玉米、食用菌等材料制作的“服装”上台走秀,展示团场特色农产品……多元文化在“村晚”舞台创新展示,传统与现代交织出一幅动人的画卷。

“村晚”火了 消费燃了

本报记者 李荣坤

2月8日,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春季主场暨“福建百姓大舞台”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大联展活动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传统村落举行。现场,歌伴舞的热情洋溢、木偶戏的精彩演绎、戏曲联唱的韵味悠长……从台上到台下,从线上到线下,游客和村民共赏“村晚”、共品年味。

除了文艺表演,侨乡风味美食展、非遗市集、侨批文化展览等“村晚+”配套活动,让当地文旅消费热度提升。据统计,自活动开展以来,梧林传统村落客流突破2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550万元。

这场“村晚”是春节期间全国“村晚”的一个缩影。2025年新春佳节,全国各地乡村被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村晚”点燃,从湖南岳阳的张谷英村到福建泉州的晋江梧林村,从山东青岛的田野乡村到四川乐山的葫芦小镇,“村晚”如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为群众带来欢声笑语,更撬动了乡村消费大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村晚”搭台 文旅唱戏

春节前夕,2025年春节“村晚”主场活动在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举行,设置了“‘湘’当有味看村晚·千年古村过小年文艺晚会”“逛洞庭古庙会·乐翻乡村嘉年华”等四大系列活动,发挥“群众文艺+百业”特点,融入庙会、年货节等活动,并为景区设计了一条古道游线路,打造永不落幕的“村晚”。活动直播观看量1010.2万次,张谷英村旅游消费额大幅增长。

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灯会村晚”成为赤峰冬季旅游“爆点”,带动当地春节假期接待游客30万人次,综合收益超1亿元。浙江东阳湖溪镇“村晚”借助毗邻横店影视城的区位优势,实现旅游消费56万元。

浙江省丽水市可谓“村晚”的先行者,自1981年举办全国首场农民“村晚”以来,“浙派村晚”已连续举办44年。在2025年的“村晚”活动中,通过打造沉浸式“村晚”样板,丽水推动“村晚”与村艺、村礼、村宿、村集等业态融合发展,带动全市1662个景区村构建起完善的“村晚”运营体系,上线全国首个“村晚”数字化应用“村晚梦剧场”,创新建立起游客点单、平台派单、村民接单、社会评单的市场化运作体系,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全吉认为,“村晚”已经从单纯展示乡村群众文化创造力的活动,演变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展现了乡村文化的现代活力,更融入乡村发展的宏大叙事中。

“村晚+”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村晚+”为乡村消费注入新的活力。村晚举办期间多地推出的新春市集将当地特色美食、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乡村好物集中展示。“村晚”满足了人们的情绪价值,新春市集营造沉浸式场景的营销氛围,激发了现场观众与游客的消费欲望,带动现场消费。

青岛“村晚”巧妙融合了当地的地缘风貌,将原创文艺作品与乡村风情、非遗等元素融为一体,打造出极具沉浸感的“村晚”样板。同时,活动还邀请当地“网红”达人在现场进行网络直播,将“文化+旅游+消费”三者紧密结合。据统计,青岛城阳青峰村在举办“村晚”后,当地的农副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5%。

四川南充仪陇县举办“村晚+特色展销”活动,1月15日至26日展销期间,现场销售额超120余万元,带动线上销售达200余万元。四川资阳红碑村“村晚”线上线下展示、展销两节山老酒、瑞发粉条、乐至蜀绣、石佛挂面等30余款非遗产品,活动当天销售额达5万余元。

多方参与 为土特产带货

在“村晚”带动消费的热潮中,社会力量不可或缺。春节期间,中国文化馆协会与京东集团合作,在京东超市年货节期间,在线上推出“村晚好物”专区,为地方“村晚”特色产品带货,向用户推荐吉林、黑龙江、江苏等11个省份的1万余种本地名品和优质农特产。仅1月21日至23日,“村晚好物”销量超百万件,销售额过亿元。

在吉林敦化老白山雪村,“村晚”得到当地企业的积极支持。他们通过参与《我的“村晚”我的年》接力直播,让当地的煎饼、鲜食玉米等农产品销售火爆。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陈永红介绍,近年来,甘肃省采取“村晚+民俗活动+非遗展演+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销+乡村体育赛事……”模式,组织全省千镇万村老百姓通过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形成了“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陇原乡村文化新风尚。通过2024年省内各地近千场“村晚”系列活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累计销售非遗文创、特色农产品、美食好物等近两亿元。

“村晚”为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开辟新路径,“村晚+”模式的创新实践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让文旅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切实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发展红利。

数字化赋能 “村晚”破圈

本报记者 彭澳丽

今年的春节“村晚”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春节“村晚”主场活动、《我的“村晚”我的年》小年接力直播、福建泉州晋江梧林村春季“村晚”主场活动三大重点活动为主线,串联春节期间全国“村晚”活动9.39万场。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公共文化云、相关新媒体、地方文化和旅游云平台推出“村晚”直录播140余场,网络观看人次超1.88亿,创历史新高。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下,中国文化馆协会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微博、视频号、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合作,在相关平台开设“村晚”专题,引导各地在新媒体、短视频平台广泛开设账号,积极推出“村晚”直播,发布活动预告、精彩瞬间、幕后周边故事等“村晚”创意短视频,引导“村晚”导演、演员、观众等参与互动,借助新媒体提升“村晚”的互动性和社会影响力。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资源汇聚、活动汇聚、服务汇聚的基础服务平台,国家公共文化云依托多年来“云上看村晚”积累的“村晚”直录播、短视频内容,继续打造春节“村晚”云上主阵地,发布“村晚”资讯、观看指南、直播预告、各地活动直录播、精彩节目、周边短视频、乡村好物美景推介等,观众可扫码观看并参与互动,参与“村晚”好物抽奖,一站式欣赏各地“村晚”风采。截至2月11日,国家公共文化云已推出百余场春节“村晚”直录播,累计点击量2735万次。央视频开设《我的“村晚”我的年》接力直播专题页面,推出预告片、接力直播、各地“村晚”整场直播和精彩节目,1月22日、23日当天在央视频App首页重点推荐。此外,中国文化馆协会、湖南岳阳张谷英村“村晚”分别邀请文化类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青年演员张艺兴为“村晚”录制助力短视频,扩大活动影响力。

春节期间,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加大“村晚”相关内容推送力度。“村晚”相关话题在微信公众平台发文量约4.2万篇,阅读量约3160.8万;在视频号平台发布约7万条相关内容,累计触达人次约2.1亿;腾讯新闻“村晚”相关稿件总曝光量3887万,总阅读量1778万。微博平台“我的村晚我的年”话题阅读量80.9万。快手平台“我的村晚我的年”“村晚大舞台” “2025村晚”话题播放量666万。抖音平台“2025村晚”话题播放量216.8万。

春节期间,中国文化馆协会与快手联合推出“村晚直播大舞台”,面向全国招募遴选一批长期开展文化活动的广场、街区、景区的舞台和主理人,引导其通过快手直播举办“村晚”活动,予以运营指导、直播培训、平台流量、宣传报道等支持。目前,已扶持各地直播68场,点击量达244万。据了解,未来将持续打造一批优秀“村晚”直播舞台,培育一批优秀主理人,推出一批优质“村晚大舞台”直播,探索引导各地以直播为切口,将群众文化活动与城市品牌推广、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打造演艺、文旅推荐、直播带货平台,扩大活动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今年春节前夕,中国文化馆协会与抖音共同发起的“我要办村晚”乡村文艺能人抖音直播扶持计划推出了安徽、福建、湖南乡村的3场“村晚”,瞻淇鱼灯、闽南提线木偶、苗族歌舞等登上直播间,吸引超572.7万名网友线上迎新春。“村里的年味儿真浓”“这真是过年氛围天花板”等留言获赞,足以见得人们对于“村晚”的喜爱。质朴的乡音、腊肉做的道具、节庆民族服饰,每个元素都诉说着“我们村”的魅力,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也让看惯了“高大上”舞台风的网友耳目一新。

(本文图片均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提供)

责编:武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