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送东阳马生序》出圈,本该安享晚年,结局却让人唏嘘

旧说历史 2024-10-03 00:27:36

无数人学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上学期间,被这篇文章深深支配的恐惧感,许多人至今历历在目。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句,大家至今记忆犹新。

但大家都有一个特点,每次看了这篇文章,立刻要一鼓作气,像宋濂一样埋头苦学,结果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把宋濂的教诲抛之脑后。

直到多年后,再重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才突然发现,教育的滞后性,让所有人都在多年后才彻底读懂这篇文章。

宋濂之所以出圈,全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无数人记得他家里很贫穷,但并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身份。如果需要一句话说出他的地位,仅需要朱元璋“开国文臣之首 ”这六个字足矣。宋濂不仅主修《元史》,还被朱元璋亲自聘为太子朱标的老师。朱元璋这个人,大家很熟悉,能被他赏识看重,足以说明宋濂的才华有多深。不仅如此,宋濂、刘伯温、高启,三人还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毫不夸张的说,朱元璋时期,天下学问第一人,非宋濂莫属。如此一个大人物,曾经只把他当做一个普通的寒门学子,回想当年,思之实在令人发笑。

宋濂属于一个早产儿,在他出生后,一直被病魔缠身,打小体弱多病。在古代,这种孩子,大多数难以养活,父母往往会抛弃孩子,让孩子自生自灭。好在宋濂的母亲和祖母很疼爱他,将他养到6岁时,宋濂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身体恢复正常后的宋濂,展现出他超高的学习本领。家人因此送他到不同的老师那里学习,宋濂不负厚望,就像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写那般,大冬天为了学习,手脚冻的失去知觉。即便如此,他依旧不忘学习。最终,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在元顺帝时期,朝廷多次派人请他前往翰林院当官。但宋濂的大志不在仕途,所以多次拒绝朝廷传召。宋濂虽然不愿意当官,但他很乐意在书院当教书先生。此时的宋濂,已经是有名的大儒。凡是他教学,学堂往往被堵的水泄不通,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听他教学,步行上百里。可以说,宋濂绝对配得上“德高望重”这四个字。他学识渊博,谦逊诚恳,对待学生温和多礼,书院的所有人,对他都非常敬重。

对宋濂来说,他一生并无太大追求,因为他只想在教学上面成就一番事业。可惜,他处在乱世,树大招风,就是宋濂最好的代言词。因为名望过大,在浙东一代,人们将宋濂、刘伯温、章溢、叶琛这四人称为“浙东四先生”。朱元璋在攻打浙东时,得知这几人后,便想占为己有。于是,朱元璋就派人,想把宋濂几人请走。这时的宋濂,压根不了解朱元璋是何许人也,二话不说就拒绝了朱元璋。在宋濂眼中,起义军首领,都是弑杀之辈。结果,朱元璋就是不信邪,再次派人邀请朱元璋。这时候的宋濂,已经对朱元璋有了一些了解,他认为朱元璋比其他首领更为仁慈一些,就同意了朱元璋的邀请。很多人说,看朱元璋的逆袭,就像是看一部爽文,朱元璋不仅带着强烈的主角光环,屡次三番化险为夷,还能隔三差五捡到宝贝。

这一次,朱元璋不仅得到宋濂,就连刘伯温,也被他一同拿下。要说朱元璋没有主角光环,真的很难让人信服。宋濂和刘伯温等人抵达南京不久,二人就被明确分工。宋濂主持军内所有文化教学,充当朱元璋的文学顾问;刘伯温则主持军内政务,充当朱元璋的军师。有了刘伯温的加持,朱元璋风头更劲。这时的宋濂,则被朱元璋安排为朱标教学,充当朱标的私人老师。可以看得出,宋濂在朱元璋眼中,从始至终,份量不轻。随着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朱标摇身一变,成了皇太子。作为朱标的老师,宋濂的地位在一夜之间水涨船高。宋濂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这个职位,在明朝是翰林院最高的职位,实权相当于宰相。地位被抬高,就意味着要与那些宵小之辈打交道。许多投机倒把之人开始阿谀奉承,三天两天登门造访,想要和宋濂攀关系。宋濂一身正气,教学多年的他,最讨厌这种行为,被这些无耻之人扰的烦不胜烦,最后直接写了一幅对联在大门上。上面写道: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

宋濂没有别的追求,只想清净,专注于教学。也是在太子监教学期间,他认识了一位家境贫寒之人,名叫马生。可能是年纪大了,对故乡的人会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又或许在马生身上,宋濂看到了他年少的影子。宋濂因此为马生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咱们熟知的《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通过此文,来鼓励马生,希望马生不要害怕贫苦,要好好学习,坚持完成学业。可惜的是,这个马生,只出现在宋濂的文章中,除此之外,找不到半点信息。

然而,宋濂的晚年很不幸,即便他早已告老还乡,即便临走时朱元璋眼含热泪亲自饯别,即便朱元璋很喜爱他,但孙子宋慎却被牵扯到“胡惟庸案”。朱元璋下令,要处死宋濂一家,好在马皇后和朱标力保,宋濂这才逃过一劫,但孙子和儿子,却被朱元璋处死。这时的宋濂,已经72岁,在流放到重庆奉节后,没多久便与世长辞。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