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智文,一个犹太裔外国人,一个亿万富翁,放弃了加拿大身份,义无反顾地做了中国人,这不是财富的选择,而是灵魂的归宿。
他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出于经济利益,他凭借一股对中国的热爱以及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完成了这个惊人的人生转折。
盛智文出生于二战之后的德国,犹太人的身份让这个家庭在战后的欧洲几乎看不见光,为了谋生,父母迁往美国纽约,试图找到一线生机,然而好景不长,盛智文7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而家庭支柱的倒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为了生存,母亲带着年幼的盛智文迁居到加拿大的魁北克,这一次,依旧没有好运光顾他们,贫穷则让他早早踏入社会,从10岁开始,他就踏上了半工半读的道路,派报、收订费、餐馆擦桌子,他的童年每天从忙碌起步,也以疲累收尾。
这些工作磨砺了他的意志,也塑造了他的性格,一个不过十岁的孩子就懂得“人生得靠自己”这句硬道理,绝对是被逼出来的,但这也是他后来风生水起的重要基石,厚重的童年让盛智文明白,书本知识有用,但赚钱才是王道,这名加拿大少年在17岁时做了个决定。
退学,上班!他加入了一家服装公司,负责从香港进口女装到北美市场,这份工作不仅让他熟悉商业运作,还将他的目光拉向了香港,19岁时,盛智文首次踏上那片鲜活的土地,立即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机会和能量,香港当时是全世界经济的先锋,而盛智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扎根。
辞去工作后,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Colby服装公司,把全球贸易玩出了花,敢于拼命的年轻人,自然也想尝试更大的舞台,他在湖南开设办公室,连接中国内地的服装厂,形成了“内地制造—香港出口—欧美零售”的闭环,凭借这手操作,他不仅赚了个盆满钵满。
还找到了自己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位置,到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之后,他果断选择出手,以22亿港元将公司出售,揣着自己的第一桶金决定探索更多可能,你以为盛智文的转折故事到此打住?错了,他是商界的嗅觉猎犬,他能从任何细微的问题中找到答案。
比如有年轻的美国顾客抱怨香港的酒吧都藏在酒店里太无聊,这句话就点燃了他的灵感,他先是开了一家California餐厅,风格独特,菜品地道,迅速成为香港的热点,从此,他的商业版图彻底转向娱乐业,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一块原本不起眼的小巷,兰桂坊。
通过大手笔的收购、改造,他硬生生把这个区域打造成了香港的酒吧街地标,成为了全世界夜生活爱好者的必打卡地之一,他买下70%以上的物业,让自己的资产疯涨,同时也让“兰桂坊之父”的名号响遍香港,兰桂坊不仅是他的赚钱机器,它还代表了他对香港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
如果你觉得盛智文只是个擅长炒地产的商人,那就错了,电影业也成了他的目标,通过一套简单却聪明的策略,拍摄前进行全球预售,他降低风险,锁定利润,最终赚得盆满钵满,他的思路发人深省:电影不是艺术,而是一种商品,生意就是用最有效的手段骗过市场。
甚至他自己都说,他对电影的技术一无所知,但拼脑子靠商业逻辑,这就够了,既然能在电影行业赚到钱,为什么不能拯救一个濒临亏损的旅游景点?2003年,当香港海洋公园面临重创,连续几年亏损时,盛智文主动请缨,他不是一位主题公园的管理专家,但他的商业脑子再次起作用。
他先是调整园区的主题结构,又引进万圣节等独特活动,把游客吸引过来,更关键的是,他引导香港市民近距离接触中国国宝,大熊猫,让整个项目充满了民族认同感,而他的努力最终令人信服,9年中他刷新了多次入场人数的记录,还让海洋公园夺得“世界最佳主题公园”的殊荣。
迪士尼曾是他的竞争对手,但他击败了巨头,赢得了“Mouse Killer”的外号,商业上的成功让盛智文对中国的认同愈发深刻,他不仅热爱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敬佩中国人勤劳、坚韧的精神,在多年的生活积累后,他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退出加拿大国籍,申请成为中国公民。
这一步并非激动之举,而是长时间深思熟虑的结果,从“护照”晒出的那一天起,他从一个富商变成了中国人,这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转换,更是精神上的归宿,他曾坦白,“我虽然长得像西方人,但我的内心早已属于中国,”入籍之后,盛智文还在推动中西融合上下足功夫。
他将兰桂坊品牌带到成都,结合川菜、火锅和中国传统戏曲,将西方酒吧文化与中国人情味巧妙地缝合,每一场活动,每一个元素,都体现了他的初心,他不是来割韭菜的,而是想让东西方文化真正水乳交融,2011年,他因卓越的贡献获得香港大紫荆勋章,这或许是对他的最大肯定。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盛智文依旧精神矍铄,他坦诚,在中国生活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他曾是一个漂泊的移民家庭的孩子,却选择在中国扎根,贡献、认同并融入,他用自己的人生故事证明了一个道理:归属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选择的结果,他选择了中国,而中国也选择了容纳他。
信息来源:
老框
犹太人……?[吃瓜]
威耶叔 回复 04-22 04:33
犹太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