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弟弟赵光义?

学社书香 2025-02-22 20:39:40

赵匡胤为什么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宋史·太祖本纪》中,对于赵匡胤的离奇死亡,只记录了十二个字!写的非常简单。“癸丑夕,帝崩玉万岁殿,年五十。”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皇位的继承顺序一般都是父死子继。只有在没儿子、或者是儿子不能继承的情况下,才会兄终弟及。

但是五代十国时期混乱,有一些例外。而赵匡胤晚年时,有两个成年的儿子,且都比较优秀,可最终由弟弟赵光义继承宋朝皇位。所以,赵光义落下了“弑兄篡位”的嫌疑。那事实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宋朝历史。《宋史》对于两兄弟这段历史,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赵光义之所以继承王位,和他的母亲杜太后有关。杜太后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治家严谨,生下了五个儿子。

赵匡济:杜太后的长子,早年夭折。

赵匡胤:即宋太祖,杜太后的次子,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

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即宋太宗,杜太后的三子,宋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时完成北宋的统一,并继续推进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为北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赵匡美(后改名赵光美):杜太后的四子,初名匡美,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改名光美。因二哥宋太宗继位,再改“廷美”。北宋开国将帅、宋太祖、宋太宗之弟。封魏王,因政治斗争被贬,去世后追封涪陵王。

赵匡赞(后改名赵光赞):杜太后的五子,早年夭折追封夔王。避讳改“匡”为“光”。

老大老五不幸夭折,只剩次子赵匡胤、三子赵光义、四子赵匡美、三兄弟牵涉大哥“金匮之盟”皇位传承。

杜太后生病的时候,赵匡胤是个大孝子,一直侍奉在母亲左右。大臣赵普也一直陪着主子侍立在侧。

有一天,杜太后感觉自己病情加重,她有很多事情不放心生前要交代。杜太后就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啥能当上皇帝吗?

赵匡胤回答到:全靠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

杜太后很严肃的说:不对!你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周世宗传位给了一个小孩子。试想一下,周氏如果有年长德高望重的人主宰天下,你还能当上皇帝吗?

赵匡胤叩头称:是的!母亲说的对。所以杜太后就要求赵匡胤在暮年之后把皇位传给弟弟,以防赵宋国家再次出现像五代十国的动乱。

赵匡胤也认为母亲说的有道理,就点头同意了。

杜太后就让赵普拿来纸笔,让他把内容写在纸上,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后来,赵匡胤把太后的懿旨藏在金匣里面,令专人保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因为当时只有杜太后、赵匡胤和赵普在场。而他们三人又没有对别人讲起。所以,连赵匡义本人也不知道。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在继位六年之后,才拿出来《金匮之盟》的原因。《金匮之盟》又称《金柜之盟》,根据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宋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杜太后劝说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

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而赵普并不喜欢赵光义,所以一开始也就没有拿出来。我们先不管这个《金匮之盟》懿旨的真假,先弄清楚赵匡胤有没有想传位给弟弟赵匡义?答案是非常有这个可能,这和宋朝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父死子继制度并不严格。有时候兄弟甚至是养子和侄子,也都承继了皇位。南楚国君马殷甚至还立下规定:只准兄终弟及传给兄弟,不允许传位给儿子的继位原则。因为国家的二代君主很重要,他关乎着这个朝代能不能得以延续,政权是不是能平稳交接过渡。所以,谁有能力继承皇位,比谁应该继承皇位更重要。

而当时杜太后从国家的发展角度来考虑,希望由年长之人继承皇位,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是符合当时宋朝的情况。再加上赵匡胤又非常孝顺,而且他也要保证大宋江山,如何不成为大一统第六个短命王朝。所以,赵匡胤是非常有可能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

那有些人问:要是赵匡胤真想传位给弟弟,为什么不立赵光义皇太弟呢?这个呀!也和当时宋朝所处背景有关。

自唐末安史之乱以来,大概从唐昭宗开始,就不再明立黄储了。是储君、也是夺命符。所以,宋太祖赵匡胤没立。而且不仅没立皇太弟,也没有立皇子。怎么能证明赵匡胤就想传位给弟弟呢?抛开《金匮之盟》不说,我们看一看赵匡胤在位时的培养方向。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只存活了赵德昭和赵德芳两人。赵德昭可以说是做事沉稳,喜怒不形于色。他年幼时变聪明好学习文练武,长大以后更是为人忠厚。赵匡胤先后给他封防御史、节度使、但是却一直没有给他封王。而反观赵光义,赵匡胤将朝廷和京城大权都交给了他。

赵匡胤自己在外领兵作战时,赵光义便镇守后方。赵光义确实是才能出众,将朝廷和京师治理得很好,也被封了晋王。在古代,封王就是立储君的前提。赵匡胤没给两个儿子封王,其实也就是说把两个儿子踢出了储君之位。再有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虽然不立明储君,但是暗线培养基承人的线路就是晋王加开封府尹,而赵光义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公式上。

止于赵匡胤晚年的时候,看着儿子越来越优秀,是不是内心有动摇过,到底是把皇位传给儿子还是弟弟?那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个从客观来讲也是人之常情。还有人说:赵匡胤曾经提出想把都城迁至洛阳,甚至是迁到长安。理由是开封无险可守,容易遭到攻击。

说赵匡胤想迁都,就是为了摆脱赵光义的势力。因为赵光义的势力就是在开封,所以以此来证明他不想传位于赵光义。这个理由就有些牵强了。赵匡胤是什么人?是宋朝开国皇帝,是一位强势的皇帝。皇位牢固大权在位的皇帝,几乎没有他办不了的事儿。

他如果真想将皇位传给儿子名正言顺,诏令一下谁敢不从呢?哪里需要迁都这么麻烦。后来也证明,赵匡胤的高瞻远瞩是对的,多年后金国果然就很轻松的攻占开封,灭掉了北宋。

《金匮之盟》是真是假,至今仍仍然是一个谜。宋朝时期由于印刷业的发达,文学民间笔记众多,在很多问题上都存在着争议。

不过,不管《金匮之盟》是真是假。赵匡胤倚重信任弟弟,封他为王是真的。不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让他们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和条件,这也是真的。而在当时来讲:论资历、论服众、赵光义都优于他的侄子!更适合成为大宋王朝新的掌舵人。

当时宋朝面对北方劲敌:辽国契丹、西夏党项人、金国女真人。还有五代十国的皇族。赵匡胤生前都没有能力征服北方游牧民族,真传位给儿子能压得住吗?宋朝会二世而亡。

因此,赵匡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诏见儿子。而是招来弟弟托付后世,这便顺理成章了。

0 阅读:13
学社书香

学社书香

丨小说丨影视丨历史丨解读丨关注丨博主丨追剧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