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名为《蒿里行》,是汉末诸侯曹操所写,生动的描述了自讨董联军解散后后群雄并起,百姓在乱世混战中艰难挣扎的惨状。如果单看这首诗,恐怕很多人都会认为曹操是个忧国忧民的大英雄,可惜的是曹操本人也是汉末人口锐减的推手之一,可以说是汉末第一杀人魔王。
那么,曾写下《蒿里行》的曹操为何如此嗜杀无度?是什么导致了他如此频繁的屠杀百姓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看看曹操的屠城记录,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的分析曹操频繁采取屠杀措施的动机。
曹操有明确记录的第一次屠城发生在公元193年。《后汉书·陶谦传》记载: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作为对照的记录存在于《三国志·陶谦传》中: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曹操在第二年又来徐州搞了一次大屠杀。《三国志·武帝纪》中记录: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从简短的文字上我们就能闻出一股血腥味,而可怕的事情在于曹操的屠杀行为绝不局限于敌人的土地上,他在自己的土地上也毫不留情。在《三国志》中记载了曹操平定吕布、张邈叛乱时是如何屠杀自己百姓的:二年间,太祖乃尽复收诸城,击破布于钜野。布东奔刘备。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邈诣袁术请救,未至,自为其兵所杀。
曹操对自己治下的百姓尚且毫不留情,那么就无法指望曹操对别人治下的百姓能仁慈了。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于这一年至徐州攻打吕布,《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为: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城。
换句话说,曹操在征讨吕布的过程里把彭城屠了一次,而为了击败坚守下邳的吕布,曹操命人掘河放水搞了一出水淹下邳,就如同我们知道的那样,下邳的吕布最终为曹操所擒,而下邳城的百姓在河水倒灌城池的情况下,那自然是讨不到半分好了。
在建安九年攻取邺城时(公元204年),曹操再一次采用了引河水倒灌城池的办法。《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五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壍,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
建安十二年,曹操征乌桓时屠城本性再次发作,《三国志》记载为: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而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征氐人时也是不改本色,《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氐王窦茂众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纵观这些曹操的屠城记录,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曹操本人领导下的屠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发生在战斗艰难的情况下。比如说初屠徐州之时,是曹操久攻不下才开始屠城,而且伴随有粮草不足这一个客观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基本的结论,那就是曹操的屠城行为伴随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以劫掠百姓来获取军需,且有震慑敌军的因素在内。
粮草不足是长期困扰曹操的一大问题,曹操麾下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内政人才,就算采用屯田制度和征收高额赋税,贫瘠的司隶、兖州等地也无法为曹操提供足够的军粮。因此,曹操在征战中时常面临粮草短缺的窘境,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掠夺百姓。而掠夺往往伴随有非常激烈的屠城行为,尤其是在敌人抵抗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曹操的屠城行为会显的更为残暴。换句话说,屠杀对于曹操而言是一种军事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掠夺打成以战养战和震慑、削弱敌军。
除此之外,曹操对于投降和屠城还有一条明确规定,用来决定是否展开屠杀。《三国志》中记载为:冀州平。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东海平,拜禁虎威将军。
这一段的重点在于“围而后降者不赦”,意思是围城后投降的人是不能赦免的。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确的认知曹操的屠城指标,在敌人的城池没有被合围之前,敌人都是有资本和曹操谈判的,曹操也乐于接受这些人的投降,比如张绣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而昌豨则属于那种已经失去谈判资本的人,所以他投降非但不能得到赦免,反而会被杀死。
这种例子在曹魏的屠城记录中并不少见,比如说建安十二年太原商曜叛乱,夏侯渊和徐晃平定叛乱的同时,还把太原城屠了一遍。建安十九年夏侯渊平韩遂、宋建时,不仅击败二人,还屠了兴国、枹罕两座城池。建安二十三年曹仁平叛将侯音,结果也率军屠了宛城。这几次屠城记录基本都可以视为符合曹操订下的“围而后降者不赦”,并且是带有震慑性质的屠杀,明显是为了警告那些在暗中蠢蠢欲动的人。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搞清楚曹操的屠城思路了,他或许不是残暴嗜杀之人,却也是心狠手辣和视人命如草芥。他单方面认为屠杀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威慑手段,可以给他快速收服各地创造机会。这或许是曹操的时代局限性所限,但这本身不能成为替曹操开脱的理由,频繁的屠杀并没有让曹魏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反而坚定了其他人的反抗决心。魏武挥鞭,百姓遭殃,这或许是曹操的时代局限性所致,可说到底这终究是曹操的暴行罪责,也是曹操日后无法一统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难怪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汉朝的五千万变成了八百万[流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