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公开称赞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R1模型为“一项出色的人工智能进步”,这一表态迅速引发行业热议。尽管此举导致英伟达股价当日暴跌17%,市值蒸发超4万亿元人民币,但其仍强调DeepSeek的突破将推动GPU需求增长,并重塑行业格局。
DeepSeek-R1是一款开源推理模型,其在数学、代码和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中的表现已超越OpenAI等头部企业,且训练成本仅600万美元,远低于硅谷公司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入。这一低成本策略不仅挑战了传统AI研发的高门槛,更验证了“测试时间缩放定律”的可行性——通过增加推理阶段的计算资源优化模型性能,为高效AI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尽管英伟达对DeepSeek的技术表示认可,但其股价仍因市场担忧而重挫。分析师认为,投资者对两大问题存在疑虑:其一,DeepSeek的崛起可能威胁英伟达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二,其低成本模式或引发行业对高投入研发策略的反思,进而影响英伟达GPU的长期需求。然而,英伟达发言人强调,DeepSeek的推理任务将依赖大量GPU和高性能网络,这反而可能为英伟达创造新的增长点。
DeepSeek的成功凸显了初创公司在AI领域的潜力。其开源策略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还推动多模态AI在医疗、自动驾驶等场景的应用。例如,其视觉多模态模型可整合图像、文本等多源数据,提升诊断精度或环境感知能力。此外,DeepSeek的案例促使行业重新审视资源配置,传统巨头如微软、谷歌等或需调整研发策略以应对灵活创新的挑战。
英伟达与DeepSeek的关系呈现微妙张力:前者需要后者推动GPU需求,而后者依赖前者的硬件支持。这种“竞合”模式或成为未来AI发展的常态。同时,DeepSeek的开源模式可能催生更多创新,加速技术民主化进程。正如英伟达所言,AI进步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需“以开放心态拥抱不同可能性”。
DeepSeek的崛起既是技术革新的缩影,也是市场生态变革的信号。它证明,在AI领域,低成本与高性能并非不可兼得,而巨头的垄断地位亦非铁板一块。这场由技术驱动的行业震荡,或许正是AI迈向更开放、多元未来的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