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河南商丘梁园区刘口镇召开“脱贫攻坚加压促进会”,一张拍摄于现场的新闻照片,一不小心上了头条。原因是有人发现,照片左侧一名女干部,开会时正在“抠脚”。
这是一张像素不高、专业性欠强的新闻照片。倘若不仔细看,难以觉察到这位女干部会场上的“小动作”。但有些网友,心中有一枚“放大镜”。很多“魔鬼”藏于细节之中,屡屡被网友所发现,从而引起围观与质疑,最后被事实所验证。“抠脚”女干部,也是这么被推上“头条”的。
事后,刘口镇党委、政府发布通报回应称,经核实,女干部杨某此前入村开展扶贫工作,不慎崴了脚踝,当天晚上贴敷膏药,加上开会当天会场有蚁子,脚部不适,忍不住挠了一下。舆情出现后,女干部十分后悔,向镇党委做出检讨。镇党委、政府就业专门召开会议,决定以此为鉴,举一反三,在全镇开展素质提升专题教育,重申会议纪律,强化作风建设。
然而从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可以看出传播者运用“选择性放大镜”的审视心态。很多标题如此表述:河南一女干部开会抠脚?镇政府回应,现场有蚊子。或曰:政府工作人员:是在打蚊子。浑然不提入村扶贫崴了脚、当晚贴敷了膏药的细节。
一张定格的照片,既看不出是瞬间还是长时间,又看不出是打蚊子还是挠痒痒,围观网友与网媒,直接定义为“抠脚”。这种见到图就以为有真相的网络心态,是不可取的。往正面说,这是对干部队伍的严格监督。但这种选择性、主观性的表述方式,却是难免让人不往恶意的方向去揣度的。
前有广西某地“乡党委书记打牌、女副乡长按摩脚”而双双被免职,今有河南一女干部开会时被发现有疑似“抠脚”状,敏感的网友联想丰富,希望刨根究底探真相,心情可以理解。但传播时不能添油加醋,不能掐头去尾,否则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寻找攻击。因此刘口镇官方通报出来之后,大多数网友对嫌事儿不大的一部分旁观者不以为然。这是一种成熟的心态。
女干部是人,不是钢铁侠,有工作所受的伤,就难免会有对“伤感”与“痛感”所做出的身心反应,包括揉捏、抓挠这样的动作。单挑了看,有些不雅,却也值得同情。脱贫攻坚的会场,有不该迟到早退的纪律,也有专心致志的要求,但这毕竟不是“伏击战”必须纹丝不动的战场,没必要严苛到连蚊子叮咬都拍打不得的地步。这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同理心,也是这个社会能够互相体谅、互相包容的健康心态。既然当地镇党委、政府把事情的原委解释清楚了,相关回应也符合基本的事实与逻辑,网友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该干嘛还干嘛去,散了也罢。偏偏有些人,喜欢节外生枝,围绕官方回应是否用力过猛、新闻照片发稿是否很不专业,又展开了一场口水化的争论,这将本该小事化了之事,又顶在了头条的“风口”,也将很多部门很多人,卷进了“是非圈”。
事实上反过来看,那种同情女干部、却迁怒新闻照片发稿流程不专业的心态,也是缺乏包容心的。简单说,这是一起偶然事件。女干部偶然在会场上做出了貌似“不雅”的举动,这一举动又偶然碰巧被摄入了新闻报道的镜头,这一镜头又偶然在专业性不够的审稿把关流程中发布出来,再偶然被围观群众所发现,更偶然地成为网络舆论热议中的“头条”。既然一连串都偶然了,而这些偶然也是真实的。因此且把这场热议当成一场误会,这场误会也是真实的。
有误会消除误会就行。我们希望网络围观时不要过度使用选择性放大镜,但也不要过度指责网友,更没必要过度责备新闻照片发稿审稿的“专业性”。精心挑选的新闻照片是真实的,这张不合适的新闻照片也是真实的。我们可以借此案例告诉网友,有图未必有真相。
那些反过来质疑镇党委、政府事后举措“用力过猛”的人们,同样也是简单粗暴的。女干部可很“后悔”、做检讨,是面对网络误会的正常反应。倘若这时跳出来求同情、要表扬,反倒是不合时宜的。党委、政府以此为鉴举一反三,顺势开展素质教育与作风建设,既能提升队伍素质,又可化解网络情绪。倘若此时百般辩解,一味呵护干部、为干部叫屈“抠自己的脚,让别人说去吧”,若此不仅不能大事化小,反而容易小事变得难以收拾。
网络监督与接受监督,都要基于事实,表达诚意。互联网给全社会监督提供了无死角的广大空间,也给各级机构和部门与网友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全时段的条件。摆事实就行,讲道理就行。有事情,查真相。有误会,化误解。相互都不要过度敏感,过于防备。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本来就不是对立面,没必要处心积虑,搞很多的攻防术。
(本文来源于弄潮锐评,评论员 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