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
第一次看《死亡诗社》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更多能感同身受的是一群学生的友谊、梦想、追求和迷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1b07c7b004b608bc481c8d51b28ffe.jpg)
最近,再度重温了一遍《死亡诗社》,更多聚焦的是基汀老师的思想、遭遇和豁达,更能深刻感受到的是基汀老师的魅力,“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677c95df2de87f2df2d51ae14d670a8.jpg)
《死亡诗社》是罗宾·威廉姆斯的经典之作,而基汀老师这个人物就是他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当年还稚嫩的伊桑·霍克正是凭借这一部经典之作而成名。
在豆瓣平台,《死亡诗社》的评分高达9.2分,好于99%的剧情片,在豆瓣电影top250排行榜中,位居第51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59c1092fdc303c6055a1597a8180aa4.jpg)
《死亡诗社》于1989年上映,凭借出色的口碑在北美引爆了票房,冲进了北美年度票房排行榜第10名,全球票房更是火爆,是当年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第三名得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28bff85dfd3ed551ebe6d6ec1429ba3.jpg)
同时,在各大电影节,《死亡诗社》也是收获满满,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完全可以称之为当年的一部现象级电影。
后来,《死亡诗社》还一再被重映,累计票房是持续飙升,但遗憾的是,《死亡诗社》并没有拍出续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20518b48338df1cc21fe4e7c4a6eea.jpg)
《死亡诗社》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故事讲到学生们一个个相继站到了书桌上向基汀老师致敬而收尾,这一段就是《死亡诗社》的高潮戏,成就了影史经典镜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ebcfa0358728b31a2f70183986648c0.jpg)
而在原著的结尾中,这并非结尾,后续的故事更加精彩,也更具情感渲染力。
托德和其他诗社的伙伴一起为基汀老师辩护,但此时,基汀老师已身患白血病,而且病情日益严重,经过一场抗争,诗社成员被留校察看,而基汀老师则死于白血病,就后续故事来看,完全可以拍出一部《死亡诗社2》来,但可惜却成了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