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1岁独身女子病逝,亲戚现遗产大战,最终房产收归国家

每日快评 2025-02-25 20:13:12

北京41岁独身女子去世,9个叔舅姑姨争相上演‘家族大戏’,结局竟是房产‘上交国家’?这到底是法理无情,还是人性凉薄?”

2025年2月,北京昌平法院的一纸判决让全网炸锅——独居的赵女士病逝后,价值400万的房产收归国家,而110余万现金遗产被9位旁系亲属瓜分。这场看似荒诞的遗产争夺战,实则撕开了当代社会三大矛盾:独身浪潮下的法律真空、亲情纽带的量化考核,以及旁系亲属的遗产归属焦虑。

赵女士的案例堪称现代版“无主之地”。首先是困境:父母双亡、未婚未育、无兄弟姐妹,按照《民法典》规定,她的遗产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9位叔舅姑姨以“送过饭”“陪过床”为由主张继承权,最终法院依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法官像HR般考核亲属的“付出工时”核准对应工价——带看病20次=20%份额,送菜10次=10%份额,堪称“亲情绩效考评”。将110余万现金按“亲情KPI”分配给9个叔舅姑姨,房产则划归民政局管理。

收归国有的房产并非直接充公,而是通过民政部门用于公益事业,用于改建社区养老院等事业。

赵女士绝非个案。上海去世的葛老伯的堂弟因每周探望一次,成功“提现”130万;杭州王女士去世后的遗产甚至惊现“考古式寻亲”,最终找到失联30年的精神残疾母亲。

这些案件暴露出三大社会病灶。80后、90后独身群体积累的房产、存款,可能因一纸遗嘱的缺失,成为“孤儿遗产”,最终被収为国有。血缘关系也退化为“按次计费”的跑腿服务,法院不得不化身“亲情会计”,用Excel表格分配遗产。还有民间习惯法中的“过继子嗣”与现代法律冲突,导致遗产在“传统”与“法理”间反复横跳。

若赵女士若生前立遗嘱,完全可将房产赠予常送她看病的叔叔,或捐给尿毒症病友组织。如今技术甚至支持“区块链遗嘱”,在元宇宙公证处永久存档,这样也许就不会发生这场遗产争夺闹剧了。

杭州案例中,社区工作人员因长期关照独居者,最终促成遗产捐赠公益组织。未来或许会出现“数字遗产管家”,帮独身者匹配“非血缘继承人”。

法学界正热议是否将叔舅姑姨纳入法定继承人,网友调侃:“建议增加‘年度最佳亲戚奖’,直接兑换遗产积分”。

0 阅读:105
每日快评

每日快评

全网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