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 陈国庆摄
王贞民,山西临猗人。他和他的家人对柿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特别情愫。他爷爷当年栽植了21棵柿子树,他打小就在这些柿树下玩耍。一年又一年,每至秋日,一家人摘柿子、旋柿子,忙得不亦乐乎。不论来家收柿子的柿客是否给够钱,不论出门帮人旋柿子的叔父是否赚得到钱,他的家人似乎都没有那么在意。他说,在他们心中从没有把钱看得比做人重要。 由于“柿”与“事”谐音,颜色火红的柿子也显得分外的喜庆,所以柿子就获得老百姓的青睐,寄以吉祥的寓意,讨一个“事事如意”的口彩。我小时候就对柿子情有独钟,因为那时我们家的西坡地就有爷爷手里栽植的21棵柿树,常常跟小伙伴们在柿树下相互追逐着、嬉闹着玩耍,胆子大一点的玩伴还爬上树枝摘旦柿,无不尽兴开心。柿子有很多种类,家常柿、珠柿、板柿、桥顶柿、憨半斤、软枣柿等等。每到深秋收获季节,满树鲜红透亮的柿子,压得树枝垂了下来,一不小心柿子会撞疼人的头。远远望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口舌生津。 这个时候,柿客们前来收购柿子。我家的柿子往往是南岸的柿客前来趸批。小时候,不知南岸在哪里,长大后才弄清那时的南岸,就是指距离我们蔡高村以南15公里左右的临晋镇一带。这些柿客,一来就吃住在我们家,我不知他们的尊姓大名,但人熟脸熟,一见如故,时不时还逗着我玩,没有一点陌生感。南岸的柿客来了后,我们全家就陪着他们去柿树地里卸柿子。奶奶和妈妈都是小脚妇女,上起柿树来却麻利,攀上最高枝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摘下来装进系在腰间的大布袋里,为的是不伤损一颗柿子。我和叔父站在树下摘柿子,或接替奶奶妈妈装满了的口袋。奶奶和妈妈嫌我们身量重,容易压断树枝,怕掉下来摔伤。长辈们总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安全让给我们。 南岸的柿客,多半是白吃白拿。柿子卸下来后,堆放在一起。父亲陪南岸柿客的头人,蹲在地头边抽烟边闲谝。柿子由南岸的其他柿客过秤,装满几大毛裢口袋,然后装上大车,给父亲打一声招呼说:“掌柜的,明年见!”便赶着大车上路了。我曾听见这些人跟父亲说:“去年的柿子钱没有结算,今年的柿子卖了再说。”看来,父亲没有把钱当回事,人情在他看来是第一位的。这就像我的父亲做的事。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不久,父亲把家里仅有的粮食卖了,带头捐献“飞机大炮”。那时,我就认为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奶奶妈妈,还有叔父和我都没有谁抱怨过一句。柿子是树上长的,今年没有了,明年还会结出来。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月,柿子甚至能挽救一条人命。“人情第一”是没有错的。 大批柿子被拉走了以后,剩余的柿子,我们把它拉回家。奶奶和妈妈又忙活起来了。她们先挑出带伤损的柿子,放进大瓷缸里,等着发酵做醋吃。其余的柿子,或“烘”或“漤”或“旋成柿饼”吃。叔父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这当儿有了他的事干了。技术含量高的活儿他学不来,但他下死功夫学会了旋柿子的本事。叔父旋柿子的手艺,果真掌握得精通。把柿子插在3根铁齿上,一手用旋刀按在柿子上,一手搅动铁把,柿子皮像一条黄蛇似的顺溜溜地被旋了下来。我也曾尝试过,用力小了柿皮旋不下来;用力大了,旋刀把柿子撞下来了,不小心还会伤着手。叔父想凭着这手“绝活”,走村串巷,下苦给别人家旋柿子,奢想赚几个零花钱。他一大早出去,天黑才返回家,一分钱也没赚到,或落个肚儿圆或带回来两个麦面馍了事。叔父心慈面软、心地善良,别人说几句中听的话奖励几下,就是白干一天也无妨。他的这种性格,周围村的人大都知道的。比如,人们看见叔父,故意说:“嚯,你旋的柿子最光堂,谁都旋不过你。”他一听,眼睛笑成了一条线,便拿出吃奶的劲旋起来,钱是一分钱也不会收,有口热饭吃就行了。柿子漤熟了,奶奶让叔父担上两筐去卖,还是那样,钱没有卖下,空着两个筐回来了。因为人们都说柿子漤得好,比谁家漤得都好吃。于是叔父便给大家散发起来。一是,那时大家都吃不饱饭,也没钱去买;二是都明白叔父的柿子是自家树上结的,没有多大成本,所以吃着也就放心了。奶奶并非让叔叔赚几个钱,而是让他出去闯荡闯荡见个世面,钱是没有赚下,倒赚了不少人气。这兴许就叫“心宽是路,人傻是福”吧。 现在,我们的子孙也有父亲和叔父那样的秉性,都有一颗慈善的心,没有把钱看得比做人重要,钱不过是一张纸而已。换句话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能当饭吃吗?柿子被称为“人间甘露”,在节骨眼上还可以给人以力量。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未发迹时四处流浪,饥肠辘辘,幸好看见一棵柿子树,连吃了十几个,马上有了精气神,恢复了体力,后来打下天下,当了皇帝,封柿树为“凌霜侯”。有一篇美文《柿子红了》讲了几句哲理:“过日子就像吃柿子一样,没有先前的苦涩,就没有后来的甘甜”;做人就像柿子那样“先苦后甜,事事如意”。现在,我们过着甘甜美味、万“柿”如意的幸福生活,是用多少苦涩的经历换来的。我们当吃水不忘掘井人!
王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