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血与火的长篇小说,每一次和平都在为下一次更大的冲突埋下伏笔。从古希腊的城邦战争,到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再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历史在用循环的方式告诉我们,战争一直都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
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有人认为,只要全球化进程继续,经济利益把各国绑在一起,战争概率大大降低,现实真如此吗?
有人说,特朗普任期内的种种“出格”举动让世界离战争更近了,但也有人认为,他反而用“交易思维”暂时稳定了局势。
历史会因一个人的出现而改变其必然走向吗?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的必然结局,战争或许会延迟,但却一定会发生?”
正文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就是全世界距离第三次世界大战最近的,也是最危险的时期,好在有惊无险。
1991年苏联解体,被许多人视为世界和平新时代的开启,但实际上,这只是错觉,大国竞争的本质是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当一个霸主独大时,其下的次级力量迟早会试图打破这种不平衡。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单极世界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权力真空。
1990年代,美国多次以维持秩序的名义干涉国际事务,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这些局部战争让俄罗斯、中国等潜在大国逐渐认识到,单极世界只会让美国随心所欲。
全球化
全球化被许多人视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贸易让各国经济命脉相互交织。但这只是表象,贸易全球化带来的是资源争夺和利益冲突,实际上强化了战争的可能性。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开启了全球化框架下的经济腾飞。中国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美国的战略焦虑,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南海问题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
从2009年的“无害通过”争议到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美国不断通过“自由航行”来挑战中国在该地区的主权主张,而中国则用岛礁军事化行动回应,挑战美国在亚太的主导地位。而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进一步刺激了地区紧张局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资源争夺愈发激烈。尤其是能源领域,中东地区因石油利益长期成为火药桶。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背后,正是对石油利益的争夺。资源争夺,不仅发生在中东,也出现在非洲、南美,甚至北极。
地区冲突
冷战后,多极化趋势让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从全面战争变为以代理人战争为主的地区冲突。这些冲突虽然看似局限于局部,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溢效应极为明显。
叙利亚内战不仅是一场内政危机,更是俄美之间的地区冲突对抗。俄罗斯支持阿萨德政权,美国扶持反对派,双方通过代理人战争展开较量,导致叙利亚内战长期无法解决。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发生后,俄罗斯迅速出兵,吞并克里米亚。这次事件的背后,是北约东扩与俄罗斯安全需求的直接冲突。而乌克兰战争的久拖不决,则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局势的不稳定。
特朗普政府挑起的美中贸易战,标志着全球化的逆转。双方的科技竞争更是将冲突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战略领域。虽然暂时没有爆发军事对抗,但这种零和博弈的格局,正在为未来战争积蓄能量。
特朗普时期,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关系迅速恶化,北约内部因军费分摊问题陷入出现严重分裂。俄乌战争的爆发,只是暂时掩盖了他们彼此之间巨大的分歧,分歧并没有消失,一旦出现危机,彼此之间的矛盾就会迅速爆发。
战争形式变化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深刻改变了战争的形式,今天的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和无人机等新技术,正在大大降低战争门槛。
2020年,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中,阿塞拜疆使用无人机对抗亚美尼亚传统军队,取得压倒性胜利。表明,未来战争的形式将更加高科技化,高科技使的战争更容易触发。
2010年的“震网”病毒,还是美国每次在选举期间大事宣扬的选举时期网络攻击,信息战正在成为战争的新战场。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攻击方式,模糊了和平与战争的界限。
随着中国、俄罗斯等国核武库的不断扩充,核威慑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特朗普时期,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也为核战争的可能性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
结尾从历史的视角看,第三次世界大战并不是一个“如果”的问题,而是“何时”的问题。大国博弈、资源争夺、新技术扩散……这一切都在将人类推向冲突边缘。
特朗普的种种政策,虽然短期内缓和了部分冲突,但也留下了更多隐患。就像一颗病树,修剪枝叶并不能阻止根部的腐烂。
战争的最终爆发,是因为大国博弈的必然,而当战争真正到来时,受伤害最深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决策者,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唯一能改变这一切的,是人类对历史教训的真正反思。但遗憾的是,从古至今,我们似乎都没有学会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