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自清有朋友圈,会转发杭州“00后”的《旧轨还乡》吗?

陈哥文化 2025-04-01 07:52:38

“铁轨锈成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底片上的残影。”

近几天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女生张潇冉火爆网络,她的寒假作文《旧轨还乡》被网友称为“有朱自清《背影》的韵味”。

这篇作文讲述了她与姥姥姥爷从杭州到内蒙古乌兰察布跨越25小时绿皮火车的归乡记忆:搪瓷缸里的奶茶、硬座底下的土豆粉、列车员推车撞醒的浅梦……这些被高铁时代遗忘的细节,在00后笔下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不过,被人们拿来与《背影》相比的文字,并不是开头所引的两句。文中最触动人心的场景,是蜷缩在床尾的爷爷为孙子买下推销员口中“孩子爱吃” 的零食:

乘务员推着小车叫卖着各种商品。年轻人大多置之不理,他们便将目标转向了年迈的老人。但无论推销员的言辞多么天花乱坠、充满诱惑,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

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

这种“明知无用却甘之如饴” 的付出,让张潇冉突然读懂了童年:

“那时的姥姥、姥爷是否也会为我而傻傻地买下一些推销品?他们是否也会为了让我睡个好觉而把自己缩在床尾?”

这样的场景,确实让人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也想起我们每个人似曾相识的童年故事。

在《背影》里,父亲为了给即将远行的儿子买橘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又艰难地爬上那边月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朱自清的父亲,在月台爬上攀下,用并不矫健的身姿,为儿子送上远行前的慰藉;《旧轨还乡》中的爷爷,在狭窄的铺位上蜷缩成一团,只为孙子能睡得更舒适,因一句“孩子爱吃” 便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包。

不同的时代,相似的场景,两位父(祖)亲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亲情的深沉与厚重(朱自清与父亲之间有着两代成年人之间的复杂情感,这里就不说了)。

他们的文字,那么朴素,几乎没有修饰,几乎不抒情,却字字饱孕深情,正是亲情的真实状态。

如果朱自清先生有知,也许会给张潇冉小朋友写封信,或者也会把这篇《旧轨还乡》转发到他的“朋友圈”吧!

当然这是无法实现的了,不过在这场跨越时空的亲情对话之后,内蒙古文旅给张潇冉写了一封“草原来信”,进一步拓展了这份温暖与感动,从个体的情感世界,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草原怀抱”:

潇冉你好,感谢你用《旧轨还乡》,让更多人看见内蒙古的温情,触摸到家乡乌兰察布的诗意。如今回家的路已不再漫长,高铁两个小时便能从北京直达乌兰察布站,春夏归来正是家乡最鲜活的时节,辉腾锡勒的草浪裹着碎金般的野黄花,从山脚一路泼洒到天边,微风轻拂过乌兰哈达火山群,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晚上在星空下露营,银河尽头,伸手就能捞一把星星。

这份充满浪漫色彩的文案,让乌兰察布从地理名词变成可触摸的诗与远方。

细读之下,文旅宣传的 "丝滑" 与张潇冉文字的 "粗粝" 形成奇妙张力。当官方用 "银河尽头伸手捞星星" 的修辞时,女孩笔下 "车窗起雾的霜花" 更让人揪心。

这种差异恰如网友所言:"一个是草原的精装明信片,一个是毡房里未褪色的老照片。"

不过没有关系,这里不是比谁文字好。重要的是让人感受到了乡情、亲情的共振。

可以预见,在张潇冉用细腻笔触勾勒出绿皮火车上的亲情画卷,以及内蒙古文旅诗意回应后,内蒙古乌兰察布必将大火一把。

这里我们仍然只说读书的事。

如果说《旧轨还乡》是当代的一抹温情曙光,那么朱自清的散文则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灯塔,照亮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朱自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白话文写作的典范。

他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总能用最平实的语言,触动读者内心最敏感的神经。

无论是《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的细腻描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还是《给亡妇》中对亡妻深切的怀念与愧疚: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

都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模样,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纯粹的情感。

而前面已经提到的《背影》,就不赘言了吧。

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散文,在他的文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



(网图侵删)

0 阅读:0
陈哥文化

陈哥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