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永远不可能被科技“解放”:技术越进步,工作越多,苦难越多

老胡懂点星 2025-04-12 15:02:33

科技不会拯救我们。

至少,不会像那些科幻宣传册里写的那样。没有尽头的假期,没有自动分配的收入,也没有一个可以“躺赢”的明天。

技术进步了很多没错。我们不用再在田里弯腰一整天,不用再忍受潮湿茅屋和孩子夭折的常态。的确,技术带来了便利。但这种便利只是在“重设苦难的基准线”。

每一次技术革命,不是让我们轻松了,而是让我们加速了。

边际收益递减效应早就开始作祟。AI、多模态、自动化,看上去效率翻倍,但实际带来的工作负担并没有减半,而是被“重新分配”。你不是在少做事,而是在用更复杂的方式,处理更多内容,速度更快,要求更高。

不是你不够努力,是赛道变了。

我们从来没有被技术“解放”出来。我们只是从一个岗位,跳到了另一个看起来更“高级”的位置,然后在那里继续内卷、对比、竞争、焦虑。

一个简单的逻辑就足以解释:如果你是公司老板,AI让你节省了一半人工,你是会让员工每周只上20小时班?还是直接裁人、降本增效、提升利润?

答案显而易见。

即便你想佛系点、搞点理想主义,市场不会允许你这么做。只要有一个竞争者愿意压缩人力、提升价格优势,你的道德姿态只会成为破产的原因。你不想拼,也得拼。

所以真正决定我们“是否解放”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制度结构。换句话说,谁拥有技术,谁拥有分配权。

哪怕你把每个人都变成了AI工程师,也无法解决“不平等的再生产”。因为竞争机制会把任何“工作减少”的可能性直接吞噬掉,转化成“产出提升”的必要性。

如果不信,就看看那些最“自动化”的公司——他们的员工真的轻松了吗?不,他们只是更快地交付KPI、更密集地迭代产品、更频繁地应对危机公关。

你以为节省的是时间,其实换来的是更高的指标。

你以为技术帮你节省了一小时,是为了让你早点下班,其实是为了让你接更多项目、回更多消息、接起本不属于你的那一通深夜会议电话。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错,也不是老板的错。是整个市场在推着你,逼你用更少的资源,去完成更大的“绩效闭环”。

工作越来越碎,节奏越来越快,焦虑越来越深。

而那套“科技让人自由”的论调,早就被现实撕碎。自由没来,实时监控、行为分析、数字人力资源系统全来了。你甚至无法清楚自己是“在做事”,还是“在被数据驯化”。

科技不是不厉害。问题是,它总是被用在效率最大化、利润最优化的方向上。这是路径依赖,更是资本规律。

别说什么“AI替代人类了”,那太轻松了。真正可怕的,是AI没有替代你,而是让你成为它的附庸——你得配合它、响应它、服务它。

技术带来了“更强大的工具”,也带来了“更刚性的规则”。流程、平台、规范、标准、审计、数据留痕……你不是自由人,你是流程的节点。

而当一切都被量化、被评分、被比较,人变成了可度量的函数单元。

人力资源不再是“人”,是变量,是输入项,是可优化项。

技术没有让我们摆脱痛苦,而是让痛苦更隐形、更系统、更不能反抗。

以前的痛苦是看得见的,比如一锄头一锄头挖地的累。现在的痛苦是看不见的,是一条条未读的通知,是一个个比你更拼命的同事,是一个算法评价你“能效比”的冰冷指标。

技术让我们失去了“合理偷懒”的权利。所有被节省下来的时间,都不是你的了。所有被提升的效率,都不会回报给你。所有你希望减少的劳动,都被更高的期待填满了。你在做事,但你不知道是为了谁。你在提速,但你不知道终点在哪。

这就是技术进步的悖论。

0 阅读:0
老胡懂点星

老胡懂点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