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到底有多难?3万人四渡赤水打败40万蒋军,八大战役显神威

山河寻史 2023-12-11 23:32:03

长征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年时间四路红军经历大小战役600多场,攻下了700多座县城,但与此同时,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在长征途中,有八次非常经典的战役,可以说没有它们,就不会有长征的胜利。

血战湘江

1934年11月27 日到12月1日,为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发动了关系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

由于博古、李德的军事路线错误,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苦战五个昼夜,最终强渡湘江,以损失5万多人的惨重代价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的企图。

中央红军8万人对战国民党近30万人,状况之惨烈、损失之惨重,可想而知。

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因此当地至今仍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民谚流传。

湘江战役后,濒临绝境的中央红军召开了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独树镇战斗

1934年11月26日,在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同时,远在河南方城县独树镇的红二十五军,也在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役。

红二十五军西进的消息让蒋介石十分震惊,于是急派豫鄂皖3省“围剿”总队的5个支队和3个师围歼红二十五军,双方在独树镇展开激战。

红二十五军被前后夹击,风大雪深,气候和地形极端不利。

红二十五军以英勇的大无畏精神强势突围,从指挥员到普通战士,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最终顺利突破重围。

保存了红军长征路上的有生力量,也成为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奠定了基础。

四渡赤水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一路北上,1935年初到达云贵川交界的赤水河一带。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亲赴重庆坐镇指挥,急调嫡系部队和川黔湘滇桂五省兵力共约150多个团奔赴遵义,试图包围剩余的3万多中央红军。

形势危急,党中央决定直渡长江北上创建川西北根据地。毛主席开创性提出在赤水河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战。

三个月时间,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指挥下,中央红军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赤水河两岸穿梭。

本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原则,将40万国民党军队耍得团团转,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从根本上扭转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被动局面。

毛主席曾对外国友人称,四渡赤水是他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闽江支流大渡河成了横亘在北上路上的一道天堑,国民党觉得它不可能跨越,因此以天险为据点试图围歼红军于大渡河南岸。

又是一场生死之战:过得去,红军就能生存下来,过不去,3万多人就此殒命。中央指挥亲赴作战前线,经过几番考察,最终决定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5日凌晨,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领17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开始强渡大渡河。

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为红军主力撕开了一个口子,为中央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

飞夺泸定桥

中央红军突击队强渡大渡河后,后续的红军主力陆续到达大渡河南岸。

尾追红军的国民党第53师已经赶到了西昌,其余追击部队也仅剩几天路程,若要用渡船过河,就会面临坠河和追兵的双重危险。经过慎重考虑,中央军委决定迅速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桥长103米,宽28米,由13根铁链组成,是中国古代跨度最长的悬索桥。

它是连接四川和康藏的咽喉要道,也是红一方面军北上的必经之地。

1935年5月29日,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带领21名突击队员向泸定桥发起冲击。

对岸的川军被打得四处溃逃,中央红军得以顺利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开创抗日根据地。

包座战役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

然而党中央和毛主席却发现,红四方面军统领张国焘意图夺权,于是双方展开了艰巨斗争。

8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混编成左、右两路军,分别沿班佑、阿坝北上,在巴西会合后抵达包座。

包座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是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的重要补给线,也是红军出川入甘南的必经之地。

8月29日包座战役打响,红军克服重重困难,采取“围点打援”战法,击杀击伤敌军4000多人,缴获大批枪械和军需物资,顺利占领包座。

包座战役的胜利,为红军扫清了北上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围歼计划。

吴起镇战役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国民党军队就像尾巴一样,一直在后面尾随追缴。

毛主席对此发出“决不能让敌人进入边区”的指示,陕甘支队于是集中兵力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一次反攻。

1935年10月21日,经过激战,红军击溃国民党军骑兵3个团,俘虏了700人,缴获战马1000余匹,大获全胜。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战,中央红军与陕甘根据地红军会师,标志着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胜利结束长征。

吴起镇战役也被称为长征的“切尾巴”战斗。

乌蒙山回旋战

红二、红六军团是长征途中最后一支会师的部队,而乌蒙山回旋战就是这两个军团和国民党之间的战役。

1936年2月开始,两支军团就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对国民党进行机动作战。

3月4日,红二、红六军团南进道路被切断,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危急关头,两支军团决定进入乌蒙山区开展回旋战。

他们在山区带着国民党军队兜圈子,利用地形地势特点,结合红军机动灵活作战经验,将敌军绕得晕头转向。

最终找到突围战机,以极小的伤亡一举拿下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冲出兵力十倍于己的包围圈,与红军主力胜利会师,长征至此全部结束。

乌蒙山回旋战和四渡赤水异曲同工,都是充分利用运动战的优势赢得了胜利,这也为后期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抗战策略奠定了经验基础。

长征的两年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两万五千里,两年打了600多场仗,平均每天都有二百多人牺牲。

最终不仅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线,还创立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开创了抗战的新局面。

长征途中,红军以严明的纪律、英勇无畏的作战精神、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吸收扩大了自身力量。

有力宣传了红军政策和革命精神,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成为了红军赢得最终胜利的关键。

回望来路,方知革命之不易,前辈之艰辛;

去路迢迢,更惜岁月之静好,强国之骄傲。

20 阅读:1502

山河寻史

简介:读书以明志,读史以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