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圣人大禹对中华的四大贡献

振哥谈文化 2024-03-18 22:38:44

治水圣人大禹对中华的四大贡献

作者:陈振桂教授

【人物简介】

大禹(公元前2314年---公元前2198年生),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据《中国夏氏通谱》(第一册•上册)第78页所载:“禹帝生于尧帝四十四年,丁亥年(公元前2315年)六月初六。舜帝四十八年,癸酉年(公元前2208年)舜崩。翌年,甲戌禹避舜之子,未即位,次年丙子年(公元前2205年)即位,在位八年。癸未年(公元前2198年)禹帝崩于会稽,享年117岁。”

大禹初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因尧美其绩,乃封夏伯,故称伯禹。后舜举禹为司空,主管平治水土。治水功成后改任司徒,未久受舜帝禅,《史记•夏本纪》集解引《谥法》曰:“受禅成功曰禹”。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成为上古时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

大禹不但是伟大的治水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祖。大禹死后葬于会稽,即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以后历经数千年承传不绝。祭禹之典,发端于夏王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1995年,举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祭。此后,绍兴本着“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则,采取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举行祭祀活动。2006年5月,公祭大禹陵典礼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4月20日,公祭大禹陵典礼升格为“国祭”,形成了“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祖先的地理格局。

  

【主要贡献】

一、治理洪水 造福百姓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 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开凿龙门《越绝书》卷一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汉书·沟洫志》贾让奏道:“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大禹深知遭受洪水的苦难。大禹治理洪水,率领人民疏九河、导百川,终于迫使洪水归流大海,伊阙也就是这时开凿的。

大禹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大禹始创的“治水、利水”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沟疏导排水入海,减少洪水灾害;二是修沟洫即在田间修渠引水,灌溉农田,达到抗旱保收的目的。可以确保小旱有收成。

按照古书记载,在尧和舜的时代曾经发生大洪水,尧帝派禹的父亲鲧治水,但没有成效,鲧被处死;舜帝则继续任命禹治水,结果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还开辟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陆路与水路交通网,划出了九州行政区。除了疏导,大禹治水还采取了“高高下下”和“钟水丰物”两种办法。所谓“高高下下”指的是疏通河道所挖出来的淤泥,用来堆积在河岸,使其成为人们的屏障;所谓“钟水丰物”指的是有些小水很难汇入大河,就让它聚集成为湖泊、池塘或沼泽,人们可以在里面养鱼虾或养鸡鸭。此外,大禹还帮助人们选取不受水害、适宜居住的地方安家,并且在神州大地上修了一些道路,既方便人们出行,也方便人们耕作。

通过系统科学、缜密周全的方法,大禹不仅控制了水患,而且化害为利,造福了民生,他也因此成了万世景仰的治水英雄,依然在纪念他。

二、涂山之会 建设政权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伟人。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铸造九鼎 统1一华夏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禹治水有功后,又去讨伐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国家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建立制度,禹重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制定了各州贡物品种。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再外五百里为侯服,再外五百里为绥服,再外五百里为要服,最外五百里为1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物品或负担不同劳务。

四、言传身教 弘扬农耕

禹治水成功后,被l四岳推举、舜选贤任能作为继位者。禹受到极大的激励,在“尽力于沟洫”的同时,努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禹跟后稷同为舜的属下,后稷有益于农业发展的“农耕文化”,对禹来说,肯定有一定的启迪。禹传承传播“农耕优秀传统文化”,除“相地之宜,宜播谷者,”这一方面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禹在农耕上的:身先士卒性“身教言传”活动。

中国的韩非在名著《五蠹》中有记载,曰:“禹之王天下,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其文字的大意是,禹当了王(实际是联盟领袖),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亲自使用农具,亲自从事农业生产。由此可见,“有巣氏”始创的“身教言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到禹时代,并未因为禹地位地改变而有所改变。

从史料看,周文王当氏族首领时,尚且“亲自出马种田打谷和看牛牧马”。参阅:杨荣国著《中国古代思想史》36页。证明,“身教言传优秀传统文化”是兴邦兴国的极为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化民众。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人物评价】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大禹是一个“一身而二任焉”的人物。他可以说是中国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人,同时又是新阶级社会的第一人。在传统社会中,夏禹是道德的楷模。帝舜时,就提倡“令民皆则禹”。“则禹”,就是以禹为准则,即以禹为榜样,让大家都学习大禹精神。

孔子:“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他赞许禹的刻苦、耐劳、大公、无私。他所说的“无间然矣”,相当于说,这样的人我没有任何可挑剔的了。

庄子:“禹大圣也!”庄子对禹的总体评价是:禹是个非同寻常的“大圣”,他的作为影响了天下大势。

墨子:“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墨子·法仪》)墨子认为自己力主“兼爱”,其源盖出于“其利人多”的大禹。墨家的巨子们穿衣、吃饭、行事,全都以大禹为榜样,他们是大禹精神的最忠诚信徒。

季札:“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

司马迁: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司马迁: “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

《汉书·沟洫志》贾让奏道:“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越绝书》卷一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

《水经注》:“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矣。”

毛泽东:“历史上的禹王,他是做官的,但也耕田。”这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4月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节选,彼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敌后游击战初现峥嵘,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而由于日军的封锁和国府的刻意刁难,延安的物资供给更是捉襟见肘。此时号召军民一体,上下不分,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禹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伟人口中的经典事例。

2024年2月21日于深圳

0 阅读:0

振哥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