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选了胡亥?一份出土竹简证明,司马迁让赵高和李斯背锅两千年

书签夹住时光 2025-01-13 16:33:4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

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登上了皇位。这一决定让整个秦帝国走向了灭亡。可问题是,胡亥继位,真的是赵高和李斯的阴谋吗?

最近出土的竹简《赵正书》揭开了一些秘密。看似是“篡改遗诏”的黑幕,或许并不完全真实。

沙丘密谋——传统记载中的阴谋论

秦始皇死在了沙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死亡之一。

当时的他刚刚巡视东部沿海,带着庞大的车队和无数随从,突然病逝在返程的路上。他的死亡对帝国是个巨大的冲击,但更大的问题随之而来:帝国未来由谁接管?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临死前并没有明确遗诏,也没有公开指定继承人。

长子扶苏一向刚正不阿,深得大臣和军队的支持,是当时人们心中的最佳皇位继承人。

随行的大臣赵高和李斯却另有盘算。他们认为,扶苏难以驾驭,反而是性格软弱的胡亥更适合作为傀儡皇帝。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同时也是秦朝的中车府令,深得秦始皇信任。他最早向李斯提出废扶苏、立胡亥的计划。

根据《史记》的描述,赵高对李斯说:“扶苏性情刚直,对您丞相的位置不会留情。您若不帮我扶持胡亥,日后怕是要被杀!”

李斯一开始犹豫不决,因为在他看来,扶苏确实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选,但赵高的话深深刺中了他的弱点——保住自己的权位。

赵高接着说:“现在皇帝已经驾崩,这件事只有咱们几个人知道。立谁为帝,全看我们如何安排。与其等扶苏掌权后杀我们,不如现在扶持胡亥继位,这样您我都能安稳。”

李斯最终妥协了。他们合谋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内容是让扶苏自尽,同时立胡亥为新皇。这份伪诏由使者秘密送到扶苏驻守的北方军营。

而扶苏,虽然一直忠于父皇,但性格刚烈又过于听命。看到诏书后,面无表情,只说了一句:“父皇既不信我,我死又有何遗憾?”

随即拔剑自刎。至于蒙恬,扶苏的得力将领,则因同样的诏令被囚禁,并在不久后被杀。

这一场密谋,从秦始皇死去的那一刻开始,到扶苏的自尽,结束得悄无声息。但带来的后果却是巨大的。

胡亥登基后,帝国内部迅速失控,短短几年时间,秦帝国彻底崩溃。

两千年来,赵高和李斯一直被认为是始皇帝死后权力斗争的黑手,他们的背叛和伪诏成了定论。出土文献却让这一切变得扑朔迷离。

竹简中的另一种真相

2011年,北京大学收藏的一批西汉竹简中,有一篇名为《赵正书》的文献,提到了秦始皇生前关于继位安排的一些细节。

这些内容与《史记》的记载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颠覆了“沙丘密谋”的认知。

根据《赵正书》的记载,秦始皇并不是没有明确继承人。他在病重期间,已经召集了丞相李斯和另一位重要大臣冯去疾,就继位问题进行过讨论。

当时,长子扶苏因被贬北方军营,与父皇关系并不和睦。而胡亥虽然性格软弱,但为人温和、听话,更容易控制。

文献中有一段对话记载颇为关键:秦始皇对李斯和冯去疾说,“胡亥是否可以稳住局面?”

李斯回答,“扶苏性情过刚,恐难以服众。而胡亥柔顺,易于管理,有赵高辅佐,必能稳住朝廷。”秦始皇听后点头认可。

这段记载表明,胡亥的继位并非全是赵高的阴谋,而是秦始皇生前就做出的决定。而赵高和李斯,只是在执行皇帝的意志。

至于扶苏的诏书,没有明确提到是否为伪造,反而暗示这一命令可能是秦始皇早已安排好的。

竹简中提到赵高和李斯曾向始皇帝详细汇报扶苏和胡亥的性格优劣,最终由秦始皇亲自拍板决定立胡亥为太子。

这一点与传统史书完全相悖。如果竹简内容属实,那么所谓的“沙丘密谋”,很可能是后人为了塑造阴谋论而扭曲的历史。

更值得注意的是,《赵正书》还提到胡亥继位初期,并非完全无能。

他在帝国的事务中有过几次积极的尝试,整顿地方官员腐败,尝试恢复边疆的稳定。

但这些努力很快被赵高和其他权臣压制,胡亥逐渐被孤立在宫廷深处,成为了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

这些竹简的发现,不仅让赵高和李斯的“罪名”有所松动,也为这个“昏庸皇帝”提供了更多值得探讨的角度。

他的性格缺陷或许只是其失败的一部分,更大的问题可能是帝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无情。

胡亥的“昏庸”是天性还是操纵?

胡亥继位后,秦帝国迅速滑向深渊。他杀兄弟,残害忠臣,铺张奢侈,对天下百姓视而不见。

刚坐上皇位时,并非完全没有能力。他在朝堂上依旧表现得顺从,但面对权臣赵高,逐渐失去了判断力。

《史记》记载,赵高利用胡亥的懦弱,一步步控制朝政。挑拨胡亥与其他皇室成员的关系,甚至怂恿他处死扶苏同母的弟弟们,仅为防止任何政权威胁。

他的手段不止于此。让胡亥沉迷于享乐,修筑骊山陵墓,穷兵黩武。

朝廷内部的反对声不断,但赵高设立了“指鹿为马”的游戏,将忠臣逐一铲除。

那些试图规劝胡亥的官员,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连丞相李斯也未能幸免。

可问题是,胡亥真的完全听命于赵高吗?出土竹简有另一种说法。

竹简记载,在统治的早期,他曾尝试掌握权力,下令彻查一些贪腐案件,试图恢复秩序。但赵高从中阻挠,将所有试图接近胡亥的人赶出宫廷。

更关键的一点是,胡亥可能并不知道赵高的许多阴谋。

竹简提到,赵高在许多关键决定中,并未征得胡亥的同意,而是假借他的名义行事。胡亥的“昏庸”,可能是被塑造出来的假象。

胡亥最终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他想反抗,却已经太晚。当赵高发动宫廷政变时,只能仓皇应对,最后在逼迫下自尽。

他的悲剧,或许并非完全出于自身的无能,而是被赵高一步步架空、操纵的结果。

赵高背锅两千年?还是另有其人?

赵高,这个名字与“奸臣”划上了等号。《史记》里,他是篡改遗诏、祸乱朝政的罪魁祸首。

甚至设计陷害李斯,让这位辅佐了两代帝王的丞相锒铛入狱,最终被腰斩。

秦帝国的灭亡,也被归结于他的阴谋。但竹简的出现,让人重新审视赵高的角色。

它提到,赵高并非完全出于个人野心,而是受制于胡亥的命令。

他的许多决定,比如诛杀蒙恬、蒙毅兄弟,以及对百姓征收重税,实际上是胡亥授意的。

竹简中有一句话尤为关键:“赵高奉二世诏,以立刑政。”意思是赵高推行的许多苛政,都是胡亥同意后执行的。

更有趣的是,他可能并不是那个最早谋划废扶苏的人。竹简里提到,秦始皇生前的遗命是由李斯和冯去疾商议后才敲定的。

赵高在其中的作用,可能只是执行命令,而非主导谋划。他可能只是个替罪羊。

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洗白赵高。他的野心在胡亥死后暴露无遗。扶植子婴为傀儡皇帝,却在不久后被子婴除掉,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2 阅读:174
书签夹住时光

书签夹住时光

书签夹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