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东亚大地发生了两件大事:这年正月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即可汗位。四月军阀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至此曾雄踞东亚享国近300年的大唐帝国灭亡了。中原大地从此陷入五代十国的乱世,直到53年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北宋王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兄弟俩先后用了18年时间逐一平定了荆南、后蜀、南唐、南汉、吴越等南方割据政权。
公元978年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南方割据政权被逐一平定后宋朝距离结束残唐五代乱世完成统一大业主要还剩下两大目标尚有待完成:一是割据如今山西中北部的北汉,二是五代后晋时期被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宋朝要想收复这两个地方都得过契丹这关。长期以来北汉通过称臣于契丹寻求保护,而燕云十六州更是早就已处于契丹的统治下。
当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后东征西讨:向东灭掉了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向西连破室韦、乌古等游牧部落。公元947年耶律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公元938年耶律德光自后晋石敬瑭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当时从中亚直到西欧的各国甚至一度以为辽国已入主中原,于是“契丹”成为从中亚到西欧的各国对东方那片土地的称呼。
时至今日在俄语和阿拉伯语中仍将”中国“一词念作契丹。辽国除了武功卓绝之外还创造了契丹文字、确立了对契丹等游牧民族同汉族以及汉化程度较深的渤海人分而治之的南北面官制度。这一时期辽国的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辽在制瓷、冶金、编织、建筑等技术方面与中原已不相上下。宋朝所面对的辽国与之前北方草原的匈奴、突厥是截然不同的政权。
匈奴、突厥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游牧部落联盟的政权组织架构,但辽实际上已是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王朝国家了。辽既有游牧民族擅长骑射、全民皆兵、便于后勤补给、战争成本低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辽在政权组织结构、经济潜力、军事技术方面又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游牧民族。早在宋朝立国53年前辽国就已存在了。辽对宋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强大对手。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灭亡了受辽国保护的北汉。
赵光义试图挟灭北汉之余威北伐辽国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却在高梁河之战中被辽军射中大腿乘驴车逃离战场。宋朝从此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宋朝北伐失败后辽国开始南下。宋朝由于实行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既定国策导致在军事上长期被辽国压制。辽国的军事能力明显强于宋朝,但宋朝在人口、资源、经济、科技方面占据优势。双方在经过长期的战争后形成了一种均势格局:辽无力南下灭宋,宋也无力收复燕云。
公元1005年宋、辽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宋以向辽输送岁币换来了和平。从公元979年赵光义北伐到公元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这26年间宋、辽双方处于一种打打停停的状态。此后宋、辽之间虽维持了百年相安无事的状态,但在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上一直各说各话。宋朝虽不指望效法汉唐开拓漠北、西域等地,但一直有心恢复唐末五代以前的中原汉地疆域版图。
宋朝认为燕云十六州系五代后晋时期被契丹割让,因此致力于终结残唐五代乱世的宋朝一直想收复此地。在宋朝之前后周世宗柴荣曾北伐契丹收复三关三州十七县,等到宋朝取代后周的统治后自然也继承了后周留下的领土。因此辽国方面也一直认为宋朝占了自己的地方。澶渊之盟订立后双方在维持整体和平状态的前提下仍始终存在着领土争端。双方虽不再通过正面战争的方式解决争端,但情报战、经济战、外交战等各种博弈却并未终止。
辽向中原派出间谍进行渗透甚至早在宋朝立国前就已开始。五代笔记《玉堂闲话》记载:后晋时期汴梁城有一貌美而无腿足的妇女与其父沿街乞讨,后来官府查明这名妇女和她那个所谓的“父亲”都是辽国间谍组织的头目。到了宋代辽国在边境特别设立了一个专门针对宋朝的谍报机构。这个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基本上就类似于后世美国的CIA、苏联的克格勃。辽国比起之前的匈奴、突厥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境内生活有大量汉人。
辽国派遣到中原的间谍大多都是汉人。他们潜伏在宋朝几乎不存在什么语言文化障碍。有些辽国间谍乔装成商人以到宋朝境内各大榷场交易为由堂而皇之搜集情报一度逼得宋朝关闭了位于雄州的榷场。有的辽国间谍伪装成僧人以云游四海为名在宋朝境内活动。后来宋朝政府一度被逼得禁止本国寺庙收留来自辽国的僧人,而且本国僧人出家也必须有人担保以防有辽国间谍混入。
除了通过间谍渗透之外辽国还通过合法的外交访问途径搜集宋朝情报。澶渊之盟订立后宋、辽双方遣使互访成为定制。辽国出使宋朝的使团往往在外交访问之外还负有搜集情报的任务。访问期间两边的官员会有诸多互动。辽国使节往往会在宋朝方面安排的欢迎宴会上和宋朝官员诗文唱和。辽国使节通常会趁此机会向宋朝官员索求文集,然后通过这些宋朝官员的作品了解宋朝的官制、军制乃至官员个人的性感秉性。
宋朝大臣聂冠卿出使辽朝时发现辽国皇帝甚至能背诵自己早年的作品《蕲春集》。苏辙出使辽朝时也发现自己的文章早已传到辽国。辽国不仅会通过自己出访宋朝的使团打探情报,有时还会在西夏、高丽、回鹘派往宋朝的使团这安插自己的内线。如此无孔不入让宋朝方面防不胜防。相比之下宋朝的情报工作要差得多。包拯就曾对宋朝的情报工作提出批评:“全不能深入。所得无非民间常语或虚伪之事”。
辽国不仅刺探宋朝的对辽政策,也刺探宋朝与西夏、高丽、回鹘、交趾的关系。知道宋朝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有助于辽国更好地开展针对宋朝的外交战。当宋朝与西夏、交趾的战争正处于白热化时辽国就趁火打劫向宋朝索要当年被周世宗柴荣收走的三关三州之地,最终宋朝不得不以增加岁币来换取辽国不再索地。那么宋朝在和辽国的博弈中就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吗?其实宋朝同样也有自己的优势。
澶渊之盟订立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百年的整体和平。在此期间双边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宋朝出口到辽国最大宗的商品就是茶叶。久而久之这种辽国根本无法种植的东西成了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成了宋朝最好的贸易战武器。宋朝加大倾销茶叶的力度使得对辽贸易出现了每年80万两的惊人顺差。辽国也在拼命寻找可以卖到宋朝的东西。辽国的羊肉肉质鲜美深得宋朝人民的喜爱。
可宋朝政府为保护本国畜牧业不断限制羊肉进口。澶渊之盟订立后宋、辽之间在整体和平的大背景下除了领土争端之外其实贸易冲突也是始终不断。辽国在贸易上占不了宋朝的便宜就做起了转口贸易。辽国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从宋朝进口大量商品后加价卖给西域国家来应对贸易逆差。除了羊肉之外盐也是辽国向宋朝输出的商品。宋朝的盐靠政府专营,所以价格昂贵。价廉物美的辽盐成为了宋朝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私盐来源。
宋朝打击私盐的力度其实非常大:贩运20 斤以上就要杀头。可盐是生活必需品,而且很多老百姓只买得起私盐。因此辽国仍大力向宋朝倾销盐迫使宋仁宗只得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特许河北不实行食盐专卖以提高宋盐的竞争力。宋辽既要维持两国基本的和平,又要防止对方利用贸易坐大,因此战略物资就成了自由贸易的例外品。当时宋朝严禁对外出口硫磺、硝石、箭杆、水银、丹漆等军需物资,辽国则主要禁止出口马匹、粮食等物资。
一开始宋朝的贸易禁令主要针对的就是辽国,后来发现辽国和宋朝境内一些商人勾结将禁止对辽出口的物资运到高丽再转入辽国。宋朝不得不将原来的对辽贸易禁令扩大为对一些重要战略物资实行全面禁止对外出口的政策。情报战、贸易战之外宋、辽双方在边境上也丝毫不敢松懈。虽说澶渊之盟订立后双方没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但燕云十六州问题的存在使双方随时可能爆发新的冲突。
辽国在得到燕云十六州以后已越过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的长城分界线。这意味着宋朝无法像以往的中原王朝那样依托长城作为防线。宋朝只好构筑了一条西起如今满城县北山经清苑、高阳、雄县、霸州等地东至天津东南西泥沽和泥沽咀一带的瑭泊防线。这条防线实际上是通过开挖沿途河流水塘构筑起来了一条阻遏契丹骑兵南下的水道。此外宋朝还在边境地区植树造林阻遏骑兵行动。
宋太祖立国时曾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树林中间仅能容纳一人一骑通过。辽国方面也意识到宋朝此举意图所在。因此史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记载“雄州种木道上契丹遣人夜伐去”。宋人白天在边境种树,辽人晚上就连夜砍了。宋朝方面甚至还把防御工事延伸到了地下。很多人说起地道战可能会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其实宋辽对峙时期就已出现了地道战的雏形。
宋朝政府在宋辽边境有机会有准备地修建了一系列地下工事。这些地道规模大到足以容纳部队在里面长期居住、备战、通信。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宋人可以下地,辽人可以上天。当然辽人上天可不是发明了飞机啊。在如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分布有大量辽代遗留的佛塔建筑。这些建筑在当年其实是有双重功能的:这些建筑在平时是佛塔,但在战时就可以用来瞭望敌情。
在望远镜发明问世以前要想尽可能全面观察瞭望敌情只有从高空俯瞰。辽宋对峙时期辽国在边境上修筑了大量瞭望塔时刻监视着南边宋军的动向。有些辽代佛塔甚至到了近代战争中还曾一度被当作制高点阵地。1927年的晋奉军阀战争中盘踞在涿州城中的军阀就曾在辽代建造的智度寺塔上架起了火力点。由此可见当年辽国所建的瞭望塔即使在近现代战争中也还能发挥一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