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了!31地2025政府工作报告教育要点速览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2-10 11:15:47

近日,全国31个省(区、市)已陆续发布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支持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开办招生、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困难家庭子女考上大学最高补助1万元、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人才资金提高到10亿元、加强对“双一流”建设激励保障……

聚焦新一年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围绕“双一流”、新大学建设、学科专业调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还说了啥?将开展哪些重要工作?一起来看——

山东:加快空天信息大学筹建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支持山东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高质量发展,推动山东农业大学等省属高校突破国家一流学科,支持山东中医药大学等特色发展。

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完善新型研究型大学支持机制,加快空天信息大学筹建,吸引全球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合作办学。

实施好省域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试点。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制度,允许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培育集聚、评价激励机制,让各类人才扎根齐鲁、尽展才华、实现价值。

内蒙古:支持整合资源设立职业本科

高等教育要加大一流学科建设力度,继续支持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聚焦乳业、稀土、能源等领域推动建设高等研究院。

职业教育要同区域发展相协调、产业布局相衔接,建好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支持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学院、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资源设立职业本科。

宁夏:人才资金提高到10亿元

制定教育强区实施意见。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位7200个,力争普通高中升学率达到73%以上。

扎实抓好“新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启动建设宁夏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基地。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建10个以上现代产业学院,力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本科。

优化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宁夏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通过国家验收。健全完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办好民办教育、老年教育。

出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加快培育智能算力、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绿色氢能、绿色环保、生物制造、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大力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赛道发展。

着力强化人才支撑,人才资金提高到10亿元,赋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培育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湖南: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和“双高”计划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和转换机制,实施大湘西地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帮扶行动,建设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300所。

巩固深化“双减”成果。加强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学校建设。

深入开展“双一流”建设,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完善省市联动支持高校发展责任体系。促进县城普通高中发展提升。

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和“双高”计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优化创新人才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施支撑主导产业学科建设和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发展计划,推动湖南高等研究院建设,深入推进“湘智兴湘”行动,布局一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大学生留湘来湘创新创业高地,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落实“两个70%”激励政策,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自主权。

建设年轻人友好省份,强化职称评定、公共服务等保障,让湖湘大地成为各类人才创新的沃土。

湖北:办好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主动应对人口的变化大势与流动趋势,动态调整优化基础教育布局,支持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优质初中、每个县至少办好1所优质高中、每个市州办好1所特殊教育学校。

坚持需求牵引、市场导向,重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和能力,为解决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服务保障提供更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完善高等教育院校布局与学科设置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加大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办好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加快推动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庆:实施职业教育本科促进计划和新一轮“双高计划”

紧扣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统筹推动教育强市、西部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建设。

促进优质教育提标扩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持续巩固“双减”成果,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办学行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办好综合高中,力争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覆盖率达到85%。

实施职业教育本科促进计划和新一轮“双高计划”,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

深化“双一流”建设,健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加快建设教育部重庆高等研究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深化教育改革,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发展数字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川:加强对“双一流”建设激励保障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建好用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

规划布局第二批天府实验室,完成137家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建设“飞(机)发(动机)融合创新联合体”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

争取在川布局高等研究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支持在川高校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和基础研究。

推进新高考“首考”平稳实施。深化“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从孩子“口中夺食”的行为零容忍。

优化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机制,持续实施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加强对“双一流”建设激励保障。抓住新一轮国家“双高”计划机遇,以优质高职院校为基础设置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

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建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打造“留学中国·学在天府”品牌,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川合作办学。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让更多科学家、企业家、卓越工程师、高技能工匠、乡村振兴人才等八方英才近悦远来、创新创业、大显身手。

上海:加快布局急需学科专业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完善重点产业人才住企培养、职业教育产教联合体等育人新机制,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全面深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建强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加快建设各类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深入实施白玉兰人才、东方英才等重大人才计划,进一步打响“海聚英才”赛会品牌,大力汇聚全球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持续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学术环境,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甘肃:困难家庭子女考上大学最高补助1万元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深化集团化办学、城乡共同体建设和学区化治理,推进“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城镇公办幼儿园扩容工程,新增主城区园位1万个。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少而精”的中职学校。

开展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继续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

继续对困难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学给予资助,录取到本科院校的一次性补助1万元、专科院校的一次性补助8000元。

陕西:高质量推进“双高计划”

强化高质量教育支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健全就业招生联动机制,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大学科技园建设。

高质量推进“双高计划”,打造一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技术经理人、创新创业人才,建设20个引智示范基地。

鼓励科研人员与生产一线对接,积极推广“校招共用”模式,加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聘期评价、长周期评价等制度,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聚焦中央科技委下达的西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细化年度任务,发挥西部科技创新港带动作用,不断提升秦创原能级,推进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健全“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全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天津:推进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

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完善集团化办学、城乡结对帮扶等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机制,建立学龄人口学位预测预警机制,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1所,新增学位1.62万个。

加快实施高职“双高计划”和中职“双优计划”。

巩固提升“双一流”高校建设成果,加快市属高校应用型转型,推动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新艺科发展,推进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协同高校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联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等机制,打造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新高地。

完善人才培育、发现、流动、服务机制,推动“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提质升级,健全入职、入住、入户、入学等保障机制,加快引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在津就业创业。

河北:推动省属骨干大学与京津高校深度对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强化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新增就业86万人。

提高公共服务质效。实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69所,创建省级特色高中30所,打造一批产教融合新型载体,创建燕赵名师工作室62个。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推动省属骨干大学与京津高校深度对接,加快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力促一批京津养老项目布局河北。

山西: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教育强省建设十大工程,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

完成高等教育“百亿工程”任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分类实施高校改革,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达到55%。

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双高计划”。

确保中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新建改扩建一批寄宿制中小学校。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30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15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开展“4+1”国家科技攻关。

新建2个省实验室、2个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3个能源技术科创走廊、3个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基地。

黑龙江:推进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

提升边境地区城镇化质量,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教育资助力度,推进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做好新时代兴边富民工作。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布局结构,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落实好“双减”政策,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素质教育。

打造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推进教育数字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实践。

西藏:动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实施教育强区建设规划纲要。健全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优化西藏班布局、提升办学水平。加快建设西藏完全中学(四川天府)。

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动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推动科研协同创新。

巩固拓展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深入实施“育引用留”工程和“珠峰英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新增高技能人才2300人。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和管理机制,引导和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稳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和无研发活动“双清零”,今年自治区财政科技投入再翻一番。

青海:启动建设青海理工学院二期、青海职业技术大学新校区

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打造特色“大思政课”。

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实施三江源民族中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果洛海东中学,玉树河湟中学年内实现招生,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统筹“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动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实施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扩容工程和教学质量攀高行动,完善青海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机制,启动建设青海理工学院二期、青海职业技术大学新校区等重点项目,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50%以上的县建立“教联体”。深化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效防范、专项治理校园欺凌,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贵州:实现理工科专业及在校学生人数占比“两个提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动建立10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面完成省属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

深入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东数西算”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行动,加快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推进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学科建设,实现理工科专业及在校学生人数占比“两个提升”。

持续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安顺学院更名建设贵州文化旅游学院。

实施大力提高教师水平专项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优化教师评价考核,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云南:办好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和云南高等研究院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四通行动”。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强基础教育“三级三类”教师人才队伍,落实“小学期”制度。推动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抓好省部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任务。

支持“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调整优化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学科设置、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高校布局。办好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和云南高等研究院。

广西: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实施“县中振兴计划”,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开展新一轮高职学校“双高”、中职学校“双优”建设。

落实国家奖助学金扩面提标政策。发展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持续推进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加强教师待遇保障。

实施创新融合行动。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创新平台和实施产业类科技项目。新组建自治区实验室3家、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5家。建立健全中试基地体系。启动新一轮科技“尖锋”行动,实施100个以上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福建:支持闽江学院更名闽江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开办招生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强化协调联动,畅通良性循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教育筑牢创新之基,关注各学段学龄人口依次达峰影响,优化教育布局结构。

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5%以上;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福州、厦门、泉州争创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稳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实现一级达标高中县级全覆盖。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加快“双一流”和新型研究型、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推动优质本科扩容,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支持闽江学院更名闽江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开办招生、黎明职业大学等高职院校升格本科。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实现全面发展。

办好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孩子们跑起来,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

以科技提升创新之效,优化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深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模式,实施10个以上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

以人才激活创新之源,深入实施特级后备人才项目、“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健全特聘专家团、顾问科学家等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支持打造福厦人才集聚平台,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推动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办好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届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等,让有本事的人在福建有更多机会、更大舞台。

江苏:努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

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等教育筑峰引领行动,加大“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努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强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布局新质生产力急需学科专业,强化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创新策源地作用。

实施职业教育融合促进行动,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扩大普通高中资源供给,为江苏学子的未来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创新发展蓄势聚能。

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省域实现机制,组织实施年度省科技重大专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和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

持续加强苏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支持紫金山、太湖、钟山、云龙湖实验室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阵,推进数据智能驱动材料综合研究设施、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

江西:筹建江西高等研究院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校专业谱系对接产业图谱,开展“双一流”建设攻坚,筹建江西高等研究院。

深化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新增专业布点数60%以上服务于省域重点产业紧缺岗位,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深入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突破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3件、发明专利产业化率42%。

力争新增国家实验室研究基地或网络成员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有序推进省实验室建设,提升省重点实验室质效。

深入推进“赣鄱英才”“赣鄱俊才”计划,实施产业人才政策“一市一品”行动,深化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机制,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引聘“科技副总”,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保障科技人员八成以上工作时间用于科研学术活动。

安徽:加快发展新工科

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双一流”学科培育行动,推进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稳步扩大优质本科教育。

加快省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加快发展新工科。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安徽高等研究院实体化运行。

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0个。

建立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培育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建立省市联动的支持政策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高标准建设未来大科学城,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

全力推进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加快建设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建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支持天都实验室牵头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

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物育种、安全人工智能、应用超导等省实验室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北京:推进市属高校一校一策分类提升

立足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支持在京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市属高校一校一策分类提升,吸引国外高水平理工农医类大学合作办学,促进良乡大学城、沙河高教园、重点大学园区的校产城融合发展。开展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加强职业院校建设。

着力提升义务教育发展质量,增加中小学学位2万个,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强化学生、教师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筑牢首都人才竞争优势。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集聚战略科学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实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支持专项,升级优秀国际博士后引进计划,推动各类政策和项目向青年倾斜。

浙江:强力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

做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文章。强力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双一流196”工程和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统筹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与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共同建设科创平台,一体配置资源要素,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推动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全年研发投入强度达3.3%左右,实施重大科技项目400个以上,新引进顶尖人才40名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0万人。

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做深做实县域“教共体”,实施普通高中扩容增量计划,深入推进山区海岛“县中崛起”,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档升级中小学校食堂800家。新增公办普通高中新生学位2万个。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

河南:加快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建设

加快建设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成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

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提质晋位、第二梯队创建实现突破,加快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等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省医学科学院、中原医学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融合发展,联动建设省中医药科学院、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加快中原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特色专业园区建设。

开展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支持中原农谷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深度合作,支持嵩山、神农等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支持隧道掘进装备等领域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力争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规划。

广东:支持筹办大湾区大学

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提质工程,巩固学前教育“5085”攻坚成果,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0万个,扩大普通高中公办学位供给,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培优工程,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深化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支持筹办大湾区大学,鼓励境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粤合作办学。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十年“卓粤”计划,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持续将1/3以上的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健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联动发展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

海南:优化调整高校8%左右学科专业

提升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建设人才荟萃之岛、技术创新之岛。

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万个、普通高中学位5000个,纳入集团化管理的公办中小学达50%以上,基本完成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小学教学点撤并,实施县域高中振兴工程和薄弱学校提升工程,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提升至78%。

继续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支持海南医科大学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工建设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规划项目,推动海南警察学院获批、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升职业本科,优化调整高校8%左右学科专业。

推动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设施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双达标”。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打造多层级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支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承接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推动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海南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完成“技能自贸港”三年行动,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年度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8万人以上。

吉林:支持省属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

强化教育人才支撑,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办学条件改善工程”,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学科,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

统筹稳岗扩岗、技能培训、创业带动、灵活就业等措施,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0万人,高校毕业生留吉超过15万人。

深化义务教育“优质校+薄弱校、新建校”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规模,推进职业本科教育提质发展,支持省属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

建设全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试点省。编制《青年发展友好型省份建设规划》,完善青年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等政策体系。

辽宁:力争10个学科稳定在世界一流水平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设科技强省。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积极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动力变革、动能转换。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力争10个学科稳定在世界一流水平。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高校学科设置调整。高标准建设辽宁高等研究院,强化大学科技园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持续引育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弘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

新疆:加快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双一流”建设

大力实施科技兴疆战略。深化“四方合作”和科技援疆机制,高质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上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创国家高新区。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打造面向中亚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推动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推进教育强区建设。推动优质本科扩容,加快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双一流”建设,培育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相关新兴学科,布局理工类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支持南疆职业教育发展,推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下沉县(市),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实施自治区“银龄讲学计划”。建设区域人才高地。充分用好人才发展基金,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统筹抓好整建制人才引进,打造支撑新疆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研究制定自治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整理自各省市人民政府网站、媒体公开报道等。(杨菲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