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萍水相逢,都不过是逢场作戏

湖南卫视何炅老师跟韩国人打赌,说这条说说转发超过一千万韩国人就公开道歉,大家转起来让韩国**们看看,不转不是中国人!

为灾区人民祈福,祝愿生者奋发,死者安息。有良心你就转!

这是一条有灵性的美人鱼,为人子女为了父母健康必须转。不管你转不转,反正我转了。

坚决抵制日本货!只要中国抵制日货三个月,小日*经济就完全瘫痪了!抵制日货,爱我中华!转发让大家都看到!

自我开始接触网络至今,诸如此类的信息便层出不穷。它流行于四五年前,到如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我诧异于内容如此傻逼意图极其明显的东西为什么可以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而且生生不息?我能够理解传播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只是无法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直到近些日子我看到了一个词语,叫Kitsch,翻译成媚俗,或者刻奇。我们姑且就用刻奇这个词语吧。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刻奇这样解释:

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刻奇引起了两行“前后紧密相连”的热泪:第一行是说: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昆德拉接着强调:“第二种眼泪使刻奇更加刻奇”

许多人对刻奇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先从一个角度来解释它:刻奇是一种虚假的自我崇高。

传播者在传播此类消息的时候大抵都没有恶意,他们只是沉迷在虚假的自我陶醉中。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塑造成爱国者、孝顺的子女、爱心人士等等,并且沉醉在这个过程里,把自己给感动的不要不要的。随后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众人加以绑架,谁要是不顺势而为,便是大逆不道,居心叵测。

刻奇更多的产生于悲苦的对象,而更可悲的是这种悲苦的对象往往是被人为操纵的。操纵者利用大众的刻奇心理,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明真相的群众,就成为了操纵者的棋子,还自以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之上。

说两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我坚持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我支持贩卖儿童的一律死刑!一张黑白的图片,被盖上鲜红的死刑两个字。还写有一行不求点赞,只求扩散。

就这个简单的图片配文字着实风靡了我朋友圈好一阵子,从文案的角度来讲这确实是一篇好文案,言简意赅,震耳发聩,易于传播。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不反对的理由。我对贩卖儿童的罪犯深恶痛绝,我看到新闻里人贩子被执行死刑也会感觉大快人心。我没有丝毫的同情人贩子的想法,我认为人贩子都该死,但是我反对那些盲目跟风说要国家改变法律的人。

试问,在转发这条消息的人里面,有多少是法律工作者或是立法人员,有多少是真正对人贩子抱着感同身受的深恶痛绝,又有多少人只不过是转发过以后自我陶醉了一会便又将此事抛诸于脑后。这便是刻奇,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我崇拜,一种虚情假意的自我崇高。

陈屹立、张卫国等人曾发表过名为《惩罚对犯罪的威慑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的研究结果:

无论是惩罚的确定性还是惩罚的严厉性都对犯罪有着显著的威慑作用,但是对于暴力犯罪而言,惩罚的严厉程度(重刑率)的威慑作用最小,惩罚的确定性(尤其是破案率)的威慑作用最大。

关于一律死刑,台湾人吃过这种愚蠢法律的亏。

台湾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当年台湾法律规定:结夥抢劫,唯一死刑;绑架勒赎,唯一死刑。后来全废了。这种唯一死刑的法律,就是逼贼变匪,逼匪升级变杀人犯。

所以,在对一件事情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盲从,更不要被人道德绑架。

第二个例子,就说说最近很火的支持六小龄童老师上央视春晚这事吧。

前两天,众人的空间又被六小龄童给刷爆,大有不让六小龄童上央视春晚就把导演吊死的架势。喜欢、支持六小龄童老师,希望能让六小龄童老师上春晚,这本身都没错。可是,在这样的一场狂欢里,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情实意,又有多少人是随波逐流。

回过头来想想,大家是真的关心六小龄童吗?除了每年寒暑假抽空瞅两眼电视上播放的《西游记》,从来就没有关注过六小龄童的新闻动态,甚至十几天前还丝毫没有在意过他今年去哪演出。就是这样的一群人,突然就跳起脚来大骂春晚导演。若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便立即打入敌特队伍,冠以卑鄙之名。

莫言在诺奖领奖演讲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所以,这里引入对刻奇另外一种角度的理解:刻奇是大众中高度符号化的情感反应。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看到这样的例子,北京申奥成功你就必须高兴,某地发生地震你就必须悲伤。参加誓师大会你得信誓旦旦,告别军训教官你得依依不舍。母亲节要送康乃馨,否则就是不孝。情人节要买红玫瑰,不送不够深情。

拿军训来举例子,我在大一军训结束后曾问过宿舍好友一个问题:尽管相处时间十分短暂,可为什么在和教官分离时会出现集体感动这样的情况?而更可怕的是,在某一瞬间,我也被感动了,尽管我并不认为我和教官的感情能达到此种程度。

这个问题着实困扰了我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以前一直认为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同学们受虐受爽了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现在再来试着解释这个问题:大家之所以会感动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场景应该感动,感动符合主流。在大家都感动的同时唯有你无动于衷,那大家会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异类?是一个冷漠的人?而你会不会因此产生一种被集体所抛弃的不安全感。所以大家在情感正确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上演了我们所经历的那一幕。

这让我想起了传销组织。我以前想不通为什么有人会被洗脑,连这么简单的一个骗局都看不出来。现在想想,或许传销组织就是利用人们的刻奇心理,制造一个封闭的社交空间,强行灌输他们所谓正确的理念。日复一日,直至这种固有化的理念屏蔽了他们的真情实感。这个时候,洗脑便大功告成。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在独处时和在处于集体中是不同的。

昨天看到了一位姐姐在朋友圈里分享的有关“社交货币”的概念,也许可以用来解释刻奇心理为何如此流行:社交货币可以帮助人们寻找谈资,表达想法,帮助他人,塑造形象和社会比较。能让人在家人、朋友和同事那里,获得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

刻奇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心理,这本身无可厚非,刻意避免刻奇反而成了刻奇的刻奇。

我的建议是,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不道德绑架他人。

愿你我皆可自由地去爱去恨并且敢爱敢恨。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