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县北乡澈源(今江西省安福县山庄乡新背村)邹氏,明代中期以后,一门四代出了七位进士(邹贤.邹守益.邹善.邹德泳.邹德涵. 邹德溥.邹德淇),一名解元,五名举人,一名贡元,清朝三位进士(邹球.邹世任.邹照),列于众多望族之中,毫不逊色。安福邹氏宗族出幽州范阳,宋末祖上邹沨将军随文天祥抗元兵败, 文丞相被俘七日后, 邹沨举刀自刎,后人为躲避元军追杀从永丰迁居到安福。邹守益的父亲邹贤早年担任里长,因税赋过重,官司缠身,几乎耗尽家产。至弘治九年(1496年),邹贤考中进士,这是邹氏家族史上的重大突破。此后,邹氏家族在科举上接连告捷。
邹守益17岁就中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20岁参加会试为第一(会元),参加廷试又名列进士第三(探花),,为明代最年轻的进士之一。这一科考试,王阳明为会试同考官,对邹守益很是器重,称赞他“人品亦冠天下”。老父邹贤正在福建任官,听到儿子喜讯,看邹家后继有人,就辞职返乡享清福。不料邹贤返乡之后,没多久就中风不起。邹守益在翰林院学习不过几个月,因为老父中风,返回家乡尽孝,侍奉父亲,研究学问。返乡五年之后,邹贤去世。直至守孝期满,邹守益一直留在江西。
29岁时,邹守益追随王阳明求学,此后成为阳明信徒,终生奉行阳明学说,以传播阳明学为己任。宁王在江西发动叛乱后,王阳明领兵平叛,邹守益以私人身份,追随其师参战。战后王阳明帮邹守益请功,“加俸一级”。
乡居多年后,邹守益再次入仕。入京途中,他路过绍兴,停留月余,聆听其师王阳明的教诲。当邹守益北行后,王阳明于古庙枯灯下思念这名出色的弟子。邹守益入京后,却发现官场不平静,“大礼议”之争日益激烈。正德帝死后无子嗣,15岁的嘉靖帝以藩王身份继承帝位,登基后他想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帝。朝中的大臣认为,生父只能尊为皇叔,应以正德帝为皇父。中下级官员则迎合嘉靖帝心意,提出应尊兴献王为帝,双方争论激烈。邹守益与翰林院同僚一起,上书反对嘉靖帝尊生父之举,为此被斥责“出位安言”。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初一,嘉靖帝不顾反对意见,追尊亲生父母。四月二十七日,邹守益再次上书,请嘉靖帝罢尊生父之举,嘉靖帝大怒, 17岁的青年皇帝在处罚圣旨中说:“邹守益这厮出位妄言,不修本业,既知忌惮,又来渎慢,好生轻易!着锦衣卫拿送镇抚司,打着问了来说。”
邹守益是翰林院编修,本职工作是编修,劝谏皇帝是御史和给事中的职责。“好生轻易”是说邹守益第一次劝谏被驳回,不知悔改,又来亵渎和轻慢皇帝的神圣尊严。镇抚司是皇家私人安全局,有自己的监狱,与《大明律》不发生关系,逮谁关谁,全凭皇帝心情。
邹守益四月二十七日第二次上奏挨打后,五六月间被贬到南直隶省广德(今安徽宣城市广德县)州做判官。广德州是省辖州,下辖一个县,人口20万左右。知州是一把手,判官相当于二把手,不止一位,没有固定职责。至七月,双方冲突至最高潮,朝臣二百余人下跪力争,激怒嘉靖帝,下狱者134人,廷杖而死者17人。邹守益因被贬职出京,至广德任职,暂离风波。
在广德,邹守益撤淫祠,创书院,购置义田,传播阳明学,一时学风兴起,波及周边宁国、徽州、池州、太平等府,“学风至今冠江左,先生启之也”。嘉靖五年,邹守益转任南京,为了嘉奖他对地方的贡献,广德特意建生祠以祀之。邹守益在南京三年,与王艮、湛若水、吕蚺、欧阳德等大文人聚众讲学,使南京讲学之风大盛。嘉靖七年十一月,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邹守益在南京率诸同遥祭。次年十一月,在绍兴洪溪举行了王阳明葬礼,邹守益与王阳明门人千余人一起送葬。
当时的大奸相严嵩为了拉拢同为江西老乡的邹守益,想到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邹守益的两个未婚儿子,邹守益为了不堕入严党行列,竟使两个儿子连夜成婚,气得袁州府(今江西宜春)的严嵩对天痛骂吉安邹守益。
嘉靖十年,邹守益41岁时,上书请求辞职养病。此年秋天,他由南京出发,去绍兴祭奠其师王阳明。秋风萧瑟之际,一代大儒墓旁,林木葱茏,庄严肃穆。邹守益徘徊感慨于前。绍兴祭祀完毕,再赴天真书院讲学,方才启程返回故乡安福。
嘉靖十七年(1538〉,邹守益再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次年为司经局洗马,充经笼宫,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不久又改任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执掌南京审林院。这期间邹守益都是任文官,没多少实权,原因是他刚正不阿,敢言直谏,为朝廷所顾忌,所以敬而远之。在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后,邹守益一上任就着手整顿学风,严格学校管理,激励学生专心向学。
后又因犯颜直谏被贬谪归乡,返乡之后,邹守益不畏豪强,主持了土地丈量、赋税改革等工作。邹守益带领门人在民间调查,发现赞同丈田者有两万余户,反对者仅百余户。丈量土地后,各户根据实际占有土地数交纳钱粮,贫弱者得益较多,豪强富户利益受损,富豪对此极为排斥。丈如遇到了极大阻力,富豪大户都愤恨于邹守益。安福致仕官员赵璜也出面劝他: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丈田得罪豪强太多,请邹守益罢手。邹守益则称:“以公受怨不可无。”继续带领门人进行丈量。
在各方压力之下,原本支持邹守益的吉安知府也开始动摇,准备依旧册征粮。邹守益多次上书官府,解释丈田的必要性,称如果官府怀疑其中有弊,可重新进行丈量。他再三恳请官府以民生为重,继续推行丈田。几经周折,前后历时三年,才完成了土地的丈量工作。邹守益能完成丈量田亩,在于他是进士出身,又有阳明学团体的强大支持,他的呼吁往往能够奏效。邹守益早年曾看到王阳明推行乡约的效果,回到故乡安福后,他一度想在乡间推行乡约,只是缺乏官方支持,未能做到。
嘉靖十五年,同为王阳明弟子的程文德担任安福知县,在他的支持下,邹守益开始推行乡约。乡约由德高望重者主持,地方上的纠纷先行调解,”桀骜不从始告诸官”。各乡按照保甲法加以组织,遇到盗匪就互相援助。在乡间严禁屠牛,彼此加以监督,一年之间未有盗杀牛者。乡约得以推行在于有地方官的支持。程文德去职之后,乡约废弛,无人遵守,邹守益感叹”而约几废,盗势日猖,讼风日滋”。程文德离任之前,与邹守益在县城南门外创办了复古书院。复古书院除了每日讲学,每年春秋两季,安福士子都要在此聚集讲学,复古书院成为传播阳明学的基地。邹守益热衷于慈善事业,吉安的各类慈善机构,多得到他的支持,从事于收养贫病孤寡老人、育婴孤儿、收留流民、施粥施药、施棺代葬、掩埋尸体等善举。
嘉靖二十三年,安福发生饥荒。邹守益带了夫人及儿子一起筹划救灾工作。灾荒的当年,吉安府却无理地增加了安福县水马夫役民额135名,理由是安福缴纳的税粮高,则差役名额也应增加。每名水马夫应纳银百两,增加出来的名额,所费超过万两。灾荒之年,突然又加重负担,以致民不聊生。邹守益向江西官方接连投书,请求恢复原来的名额。经过申述,安福县水马夫役数额被降低,其他负担也相对减少。晚年的邹守益,除了致力于地方事务外,还频繁奔波于东南各地,进行讲学。在安福,他以自己的名望,创办了多座书院,提高了安福县的文化教育水准。吉安地方官员上任后,都要先到安福拜会他,向他询问地方政情,他以戒惧之学相勉。各地的大学者不时前来复古书院,进行辩论讲学,议论时政。
邹守益的声望日隆,他60岁生日时,吉安九邑士人及门生千余人,齐集复古书院,为他祝寿。到他69岁时,安福县发生灾情,春季洪水肆虐,夏季久早不雨,灾后瘟疫流行。邹守益紧急上书,请求官府赈济,又与诸门生一起组织救灾。就安福不合理的征税,他再三为民间呐喊,不断上书地方官员,请重新定税。嘉靖三十九年,邹守益七十大寿时,各地前来祝贺者”几倍于六十寿时”。老寿星此时却不忘为民呐喊,春分前,因为安福赋税高于吉安其他各县,他再次上书,呼吁减轻负担。嘉靖四十一年,邹守益重病卧床。十一月九日,王阳明弟子王龙溪特意从浙江赶来探望,邹守益与他拱手作别。十一月十日,邹守益端坐默逝,享年72岁,死后谥号“文庄”。邹守益去世后,安福士民纷纷前来为他送葬,又在县学学官旁设祠加以祭祀。
邹守益一生奉行阳明学,效力乡里,成为安福地方的楷模。对地方公益,邹氏家族将其视为家族的事业。邹守益生前曾主持修建了凤林桥,因为是木桥,容易被洪水冲毁,邹守益一直想将桥改建为石桥,只是限于财力不足,未能实现。他的第三子邹善后来考中进士,任官多年,在去职返乡之后,邹善创办书院,又将凤林桥改为石桥,圆了老父心愿。至万历四十二年(1612年),凤林桥再度毁坏,又由邹氏后人出面,主持修复工作。从明代中期至明末,邹氏一门五代人,承担起修筑凤林桥的责任。
邹守益是王阳明的弟子,他在家乡创设书院,传播阳明学;他购置义田,从事善举;他推广乡约,教化民众。他让服务地方成为邹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邹守益的行动,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带动了吉安地方上士人行善的风气。
澈源邹氏第23代孙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