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闷热的夏夜,阿明习惯性地拨打了一个早已记不清的号码,那是属于他已故父亲的手机。
号码早已注销,但徒劳的拨号声却让阿明意识到,一个原本熟悉的世界已经彻底改变了。
当家庭的支柱慢慢消失,我们常常才开始真正理解人生的重量。
无人能爱的如父母在父母健在时,阿明总以为他们的爱理所当然,直到有一天,这份无条件的关爱仿佛被海浪卷走,再无踪影。
他忆起成长中的点滴细节:像是小时候生病时,母亲整夜未合眼地守在病床边,或者是父亲在孙中山大道上小心翼翼地牵住他的手,以免他被车流冲散。
父母的爱没有附加条件,他们关心的只是在阿明身心健康。
这种没有期待和回报的爱,随着父母的离去,变得无从再现。
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或多或少都夹杂着彼此的期待。
也许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可以帮我们重温这种久违的感动。
独自面对人生课题阿明记得拿到第一份电费单时的慌乱感。
过去,这种琐事总由父母打理,而他在长大成人后却不得不学会如何独自面对。
从来不知物业纠纷该如何处理,也不知道更换保险丝到底有多复杂,可这些问题他都得硬着头皮迎面而上。
某天,他遇到了65岁的张阿姨,她笑称自己是“新手老人”,因为丈夫去世后,她不得不学会现代化生活技能,比如手机支付和在线挂号。
那些年他和父母同住时,总觉得这些都是大人做的事,然而成年的标志,或许正是自作主张处理这些不起眼的小事。
不可忽视的情感透支阿明常常想起与父母相处时的种种遗憾。
阿明的表姐在母亲去世后,翻看旧箱子里的东西,那些尘封的回忆揭示了他对父母情感上多年的忽视。
实现父母小愿望的机会再也不存在,当初的推脱和冷漠化为沉重的“情感坏账”。
还有多少爱没来得及说出口?
还有多少机会愿意回头等待?
父母之爱与子女之爱阿明在社区公益讲座上了解到,中国的家庭文化研究显示,65%的老人在物质回馈中只获得付出的三分之一。
依靠节俭甚至牺牲高品质生活,父母努力为子女打拼。
一天晚上,阿明听说隔壁的叔叔省吃俭用给儿子买了房子,但当他病倒时,儿子却因“忙”而没来看他。
他反省,这难道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境遇?
在父母之爱与子女之爱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界限和天平?
阿明开始明白,可能无法用简单的回报去衡量这份深厚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一点点地渗透到我们的人生中。
当父母渐行渐远,那份无条件的爱才变得愈发清晰可贵。
与其在遗憾中反思这些人间真相,或许更重要的是学会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更多美好瞬间,让未来的怀念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笑意。
深爱不是离别后的怀念,而是在那些我们不常注意的细节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愿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现在,都能成为未来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