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要打核战争?

南方+客户端 2024-10-15 10:45:51

最近,不少美国人张口闭口“核战争”“核威胁”。

都说美国是议题设置的高手,如果没有猜错,这就是美国最新设置的议题,目的是制造恐慌情绪。

一些美国智库还煞有介事搞起“台海核战”的兵棋推演,结论就是要把台湾武装成“豪猪”。

▲美国惯于煽风点火,制造恐慌与对立,“核战争”正是其持续炒作的话题之一。

在战与和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须把道理讲清,让善恶分明。不妨从历史文化角度管窥一二。

人性本善 vs 恶占上风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的文化启蒙。尽管历史上也有思想家如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性善论”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认知。

“性善论”最早见于先秦。《诗经·大雅》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说的是,追求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孔孟之道集“性善论”之大成。《孟子·告子上》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善良是人的天性,正如往下流是水的天性。

中国人朗朗上口的“性相近,习相远”,也是在提醒人们,是后天的经历造成人与人的差别。因此,儒家格外强调“修身”,即通过修身、学习和实践使得天生美好的品质得以展现,之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西方文化则信奉人性本恶。最广为人知的是基督教的“原罪论”,即人人生来有罪,应当在后天进行赎罪。

被称为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的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与生俱来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他在《君主论》中详细阐述了其核心政治思想“政治无道德”,主张政治家在追求国家利益时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可以采用欺骗、暴力等手段。这一思想后来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创始人、哲学家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中写道,人性本恶,自然状态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这些观点都能追溯到“原罪论”。

从今天美国政客的表现中,人们不难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蛛丝马迹。美国领导人曾公开表示,为乌克兰和以色列提供补充资金“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将为美国几代人的安全带来红利”,还有政客直接说这是“双赢”之举。战火烧不到自己身上,就可以把数以万计的无辜生命当成“投资筹码”,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野兽派逻辑?

人的天性究竟是善是恶,或许与战与和的选择并不直接相关,却足以左右人们在面临冲突和矛盾时的价值取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一直在寻求“和而不同”的境界,而美国则一直不择手段为自身牟利。

崇和反战 vs 利用战争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信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靠战争和掠夺积累财富。

▲在杭州的世纪田园,麦子长势喜人,CBD大楼和呼啸而过的高铁前后交错,展现出农耕文明到城市文明的一“麦”相承。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孙子兵法》主张“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唐代道家学者李筌在《太白阴经·贵和篇》中认为“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这些观点均指向一个核心,即慎战、不战。

汉武帝在位期间,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稳边固边、开疆拓土。面对这样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将“外事四夷”列入了“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的“罪状”之中。这也折射出,崇和反战是中华民族的至高价值追求。

▲2024年9月,北京香山论坛活动期间,军事科学院前副院长何雷中将向参与对话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帮办施灿德送上“和为贵”书法条幅。

与此相反,西方本质是渔猎民族。不管是捕鱼还是狩猎,你要放诱饵、设陷阱、打埋伏、兜圈子,才能擒获猎物。经年往复,西方文明的掠夺性、征服性、侵略性日盛。

对西方而言,战争既是至高权力和神性的象征,也是安身立命的重要手段。西方认为“正义”是抑制恶的方法,战争是处理问题的必要选项。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称,战争是政治的工具。

西方文学宗教作品中也有诸多关于战争的浪漫主义描写,如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就是以争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为借口,实际目的则是争夺富饶的特洛伊地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建国至今的240多年里,发动了近400场军事干预,其中超过四分之一在过去30年里进行。过去20年间,美国及其盟友向其他国家投掷了超过33.7万枚炸弹和导弹,平均每天46枚。

师出有名 vs 标榜正义

中国文化重视战争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回望历史,从诸侯争霸、农民起义,到对外征伐、抵抗入侵,这些战争必须具有正义的理由,才能获得苍天和黎民的支持,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比如元末农民起义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之一便是朱元璋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恢复中华民族正统、驱逐蒙古贵族的正义使命激起了人们的热情,起义由此获得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的大力拥护。

马克思主义者并不一概反对战争,而是根据战争的政治目的和社会历史作用,判定战争的性质,进而决定对待战争的态度。毛主席明确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换句话说,我们主张用战争的历史作用来衡量战争的性质,就是看战争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社会进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标准,体现了战争的政治目的和历史作用的辩证统一。

▲视频:新加坡前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凯硕指出,中国一直秉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中国人不理解为何美国总是要参与到新的战争中。

反观西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往往为非正义的战争寻找冠冕堂皇的包装。基督教徒自诩“上帝选民”,笃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直在试图建立一种基于种族歧视的国际秩序,让自己永居“山巅之城”。

无论一战、二战,还是阿富汗战争,都是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二极管思维”,或是扯着“自由民主”大旗,背后是资源、市场、劳动力、交通要道、贸易规则的争夺。但无论如何掩盖,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所导致的战争与武装冲突都是非正义的。

先礼后兵 vs 先发制人

中国文化讲究后发制人、先礼后兵。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对印度、越南自卫反击战,中国政府都是勿谓言之不预,出兵打仗是最后的选择。

1950年10月,中国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前,周恩来总理曾严正警告美方,“如果美军真的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们要管”。

西方则更重视战略意图。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谁企图将另一个人置于自己的绝对权力下,谁就同那人处于战争状态,即对方有没有行动并不重要,只要认定对方有侵害我的意图,我就有权采取反制。

基于这一逻辑,先发制人受到西方普遍认可。无论是美国声称“上千名美国人遇到了危险”而对格林纳达发动武力突袭,又或是借一管“洗衣粉”出兵伊拉克,都是对“洛克条件”的实战应用。

这些并不被事先论证的怀疑或许会等来迟到的真相,发动战争的一方或许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但伤害已经发生,伤痕无法弥补。归根到底,它只是强势方攫取利益的“万能钥匙”。

▲2022年以来三次围台军演示意图

和平没有输家,战争没有赢家。中国人崇善贵和,从未挑起过战争,拥有最好的和平纪录。但若为正义故,逼急了,中国也必将迎头一战。越是风高浪急,我们越要看清美国拱火挑唆、甩锅栽赃的伎俩,保持定力,顺势而为,挑衅越甚,勒得越紧。

来源:朝阳少侠

8 阅读: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