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谈判重启,特朗普威胁若谈判破裂将动武。
美伊对峙升级,特朗普“极限施压”再次上演
新一轮美伊谈判即将开启,特朗普数次公开予以警告:“伊朗务必,做出妥协,不然美军导弹不会留情!”与此同时,美军于中东摆出“满满地一套阵仗”:两艘航母引领着的打击群,渐渐地逼近波斯湾,“如同死神般”的无人机频频现身,战略轰炸机在周边基地随时待命。知情人士透露,美军已拟定多套打击预案,数千名士兵进入备战状态。
特朗普的这一招,看起来“格外强硬了”,实际上进行的却是“心理威慑”。在过去的四年里,他时常依靠“推特发布威胁言论”,迫使对手做出让步。而这一回,更是直接把航母和B52轰炸机搬上了台面,营造出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了”的氛围。简单来讲,这就仿佛菜市场卖鱼的大叔吆喝着,“只剩下最后三条鱼了,卖完就收摊”,实则是在催促顾客赶紧掏钱——若谈判失败便发动攻击,这既是向伊朗施压了,也是向国内选民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
特朗普这招究竟好不好使呢?需看伊朗是否接招。倘若伊朗服软,这样美国便可体面地收场;若谈崩了,真要打起来,对双方都没有益处。简而言之,就是在谈判桌上筹码不够足,便用拳头来补充。
白宫近些年,频繁地用军事威慑来“逼单”:从朝鲜的核谈判,到委内瑞拉的危机,动武威胁已然成为常规性的操作。这次的美伊谈判,美国不但出动了双航母,还联合了英国以及以色列这两个盟友,进行“组团施压”。
这就像打牌一般,特朗普将那“王炸”般的航母舰队(提前展示了出来,这般举动看似气势十分宏大,实则其中暗藏着诸多风险。倘若伊朗选择强硬对抗,而美国真的动手,或许便会陷入那持久战的泥潭之中;倘若只是虚张声势而被看穿,其在国际上的威信也将会大幅降低。就如同邻居家的小孩放出狠话“再欺负我我就叫我哥来”,可实际上他的哥哥压根就不在家。
大国博弈,就如同“比胆量”一般谁先眨了眼,谁便输掉了这场较量。不过倘若真的动起武来,其后果却是谁都难以承担得起的,正因如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得在谈判桌上一决高下。
美军双航母打击群,堪称“海上移动军火库”,可携带数百枚导弹,配合B52轰炸机的远程打击能力,足以对伊朗重要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但美国国内,反战声音也不小,不少民众担忧“又一场伊拉克战争”。
根据有关数据,美军于中东地区长久地保持着驻军,开支大得极为惊人,每年需消耗达数百亿美元之多。军事威慑可在短期内营造压力,不过从长远角度而言,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像以大锤去砸核桃,如果力度过猛也会将桌子也一并砸毁。
美伊紧张关系再度升级,国际油价随之应声而涨,多国股市也出现了波动。一旦战争打响,那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便会受阻,全球能源市场或许会陷入一片混乱。
这事儿就如同你家楼下的那个加油站一样,突然间要涨价——中东乃是全球的油库所在之地,倘若美国真的与伊朗动手,那油价便会“噌噌”地不断往上攀升,开车族的钱包将会遭受灾祸,航空公司的成本也会急剧飙升,整个全球经济都得随之“感冒”起来。
战争没有赢家,受伤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就如同两口子吵架时摔东西,最后买单的是孩子。
特朗普在推特上,接连发出多条“动武警告”,迅速地登上了全球热搜。在社交媒体上,支持的声音与反对的声音激烈地交锋着,网红主播们纷纷开启了“战局分析”这样的直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战争威胁成为了“流量密码”。政客靠强硬的表态,来收割选票;媒体靠渲染紧张的氛围,来吸引眼球;网红靠“预言家”这样的人设,来涨粉。就如同一场大型的真人秀一般,不过这场秀的赌注,却是无数人的生命。
舆论能够影响现实,但是绝对不能替代现实。真正的和平,需要各方坐下来,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而非凭借社交媒体上的“唇枪舌战”。
特朗普的动武威胁,究竟是虚张声势,还是真会按下核按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