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第一紫砂壶设计师|文人县令十八壶式

紫砂中华 2020-09-07 21:06:26

人县令

十八壶式图文 | 网络整编 | 紫砂中华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清乾隆、道光年间(1768-1822)钱塘(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大家之一,艺名昭显。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约在嘉庆六年(1801年)应科举拔贡,后任溧阳知县,而溧阳与宜兴紧邻,这就引出了文人县令与宜兴紫砂的不解情缘。

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县做知县时,结识了紫砂名家杨彭年与杨凤年兄妹(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与其妹杨凤年为当时曼生壶的主要创作制壶高手),并对杨氏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更因自己酷嗜砂器,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由杨氏兄妹制作成型。制作出的曼生壶做工精湛,造型独特,壶面的书画装饰更是颇受当时文人墨客们的喜爱。

曼生书画题跋中的“濑阳”即溧阳

在曼生壶上,除壶形,壶色,壶工外,还可以欣赏到铭文书法,篆刻,金石等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浑然一体的风韵内涵。应该说,到了陈曼生,紫砂壶才完成了它承载的全部美学内涵,从而使紫砂壶迈进了高雅艺术的殿堂,彻底摆脱了工匠装饰的流俗之气。在紫砂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一件件流芳百世的经典名作更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十八壶式

石瓢

壶身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曼生为官之余,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偶或淘选古物,以为收藏。一日,忽见一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古器,曼生观其器,未曾得见。遂近前捧之细端,见此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已破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观其底端,竟有“无了邵氏定制瓢器”字样,不禁大喜过望,遂取纹银二两欲买之。岂料乞丐端其神色,料定此物为宝,乃索银十两,曼生怒,佯欲弃之,乞丐急,终成交。曼生如获至宝,匆匆归之清洗,细端之,果乃一元代所制石瓢,且有瓢柄,曼生乃紫砂玩家,此前未见此器造型,故仿制之心油然而生,以此石器为原形绘制壶盖,壶流以配之,易稿数百,终成壶式,因得以石器而为之,遂起名曰“石瓢”。此壶已成紫砂壶造型经典之中的经典,超越唯美。

顾景州曾于1948年同时仿曼生石瓢而制得五把,赠于吴湖帆,江寒汀等浥上画坛名宿。此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经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州石瓢,汉棠石瓢等。但最终万流归宗,同出一辙,皆出曼生矣。而此类工匠名家仿制石瓢众多,而真正知曼生“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之精髓者,古往今来有几人欤?

石瓢提梁

壶身铭:煮白石 泛绿云 一瓢细酌邀桐君

曼生爱壶,自然好茶。一日翻读《桐君灵》,以究茶汤之药效,恰有诗人好友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古瓢煮白石以待之。好友随口曰: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致谢好友曰: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

石瓢乃曼生壶中经典,曼生一生最爱之,因而选缎泥以塑之,色泽鲜亮,造型大气,曼生爱之心切,意犹未尽,经好友提醒,乃心随石瓢而动,遂取名石瓢壶,依壶绘之,去壶柄,设提梁,几易其稿,得提梁石瓢壶。

而期间经历了阅《桐君灵》,好友到访煮白石以待,曼生不禁灵感乍现,妙笔生花,为壶题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之千古绝唱。而石瓢提梁也是曼生十八式中唯一重复的造型,可见曼生爱石瓢之深,紫砂壶中唯有古瓢提梁能之造型相提并论,故两款石瓢均成千古唯美经典。

雲蝠方壶

壶身铭:外方内清明,吾与尔偕亨

井栏

壶身铭(正):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栏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赞曰。

壶身铭(反):此是南山石,将来造井栏,留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霑胜福者,超于弥勒前。曼生 抚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沤清玩。

匏瓜

壶身铭:饮之吉,匏瓜无匹

清朝官制,部分官员的家眷是不能带在身边的,因而曼生夫妻不能长相厮守。曼生遂以壶寄情,以解相思,无奈终不能创一中意之壶。

一日偶读曹植《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句得匏瓜,细究之,匏瓜又称瓢葫芦,乃葫芦之变种,更有趣者,古用作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曼生不禁哑然失笑,此物不正好寄我之思,释我之苦矣。

遂遍寻匏瓜数日,日日观摩,终成此一不寻常之壶式,名曰:匏瓜壶。

此壶与曼生葫芦壶有异曲同工之妙,设计之新不可多得,成壶本意乃缓解思念之苦,壶身铭文却是以匏壶饮茶最适合,寓吉祥美满之意。

若干年后此壶成为清代大收藏家吴大猷的藏品,而吴大猷又是唐云好友吴湖帆的祖辈。既是巧合也是缘份,后来“大风堂”门人山水画家胡若思在苏州看到了这把流落民间的匏瓜壶,便给唐云以重金买了回来,从而成为唐云八壶精舍藏壶之一。

品此壶之风格曰:疏野。疏野者,疏宕超脱,不拘于物,野性寓于率真,天机见之自然,固非一味粗野荒疏者所可得。把此壶也,陶陶然返璞归真,所谓桃花流水,时时迷路;而深山桂树,往往逢人。当年曼公融情入壶,而今拥者赏之释怀。

周盘

壶身铭:吾爱吾鼎 强食强欢

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不禁思绪万千,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这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为官坎坷,处世不易,为保其身,不免强已所难。

感叹自我位薄权轻,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乃发觉其勺柄轻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曼生自省,有如铜勺,表而圆通,却坚持已见,曲直合一乃人之道也。

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因其三足形似乳钉状故又称乳鼎壶。此壶是曼生长期为人处世之思想结晶。

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三足鼎立显智者胸襟,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襟,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任他东南西北风,相逢重大抉择,执周盘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圆。

此壶道劲中出媚姿,纵横中见青铜遗韵,萧然绝俗。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观其风格,实乃超诣,超脱于凡庸俗套,故而意诣卓特,其神飘飘然欲与造化游。

其境界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诵之思之,其声愈希。拥壶自省,以净其身。

乳瓯横云

壶身铭:此云之腴,食之不癯。祥伯为曼公铭并书

曼生十年寒窗,进京赶考,至拔贡赴溧阳上任,上任伊始,踌躇满志,转瞬不觉几载。其时妻子不在身边,每每长夜独处,不禁思伊人温情。某日因公务途经溧阳街头,偶然举目而望,竟见一少妇依门喂婴。

曼公亦性情中人,不禁心摇神移,心猿意马,不觉轿至县衙,曼生犹口称“妙哉,美哉!”心有所动,然曼公毕竟高人雅士,且爱壶成痴,仅仅有此一想而已,遂想乳汗甘甜,滋养万物生灵,何不成一茗壶,寓情寓意,饮之如甘乳琼浆,岂不美哉。

乃当即呵传笔墨,易稿四十余次,方终成乳瓯,再铭以妙句,此一款式问世之日即风靡一时,后世更是奉为经典。

此壶珠圆玉润,谓这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此壶聚万物之灵气,乃万物之源,把壶品茗,谓之饮之水思之源矣!

石扁

壶身铭: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石扁典故:曼生为人正直,才华横溢,故追随者众,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自居。曼生一生钟爱紫砂茗壶,然常叹平生未得一式以显才学。

溧阳赴任,已过三载,调令将至,而此壶未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小童唤之,起榻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圆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梦中惊醒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乃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壶嘴、钮、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难觅之壶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极而泣,有诗为证:

无悔三载苦寻觅,

南柯一梦巧画伊。

尽展平生八斗才,

一朝得之累吾泣。

初识石扁,并不起眼,造型古拙,壶面精糙,然再观之,则觉其意犹未尽,精中有细,久而观之乃觉此壶之大拙大雅,内涵至深,拥此壶以品茶,自觉文气高三分,或许宁静以致远用于此壶是最为恰当的,或曰其中蕴含之“石”与“时”之天机,石扁至乃时来运转之意也。

瓢提

壶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此壶三叉提梁,气势超凡,繁简得体,造型独特别致。工艺水平堪称一流,壶身工艺精雕细琢。

笠式

壶身铭:笠荫阳,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笠荫典故:曼生笃信佛教,故喜作佛壶,日常行事,观察入微。某仲夏之晌午,曼生微服出巡,体恤民情,行色匆匆,饥渴难耐,偶遇一山间小店,信步入坐,清茶入口,酷热顿失。

邻桌端坐一僧,观其举止,不禁颔首,起身相揖曰:“施主此生有佛缘,阿弥陀佛。”曼生还之以礼,僧人以斗笠赠之,乃飘然而去。曼生愕然,执笠于手,若有所思,乃呼小二,笔墨伺候。山间小店哪来四宝,小二情急撕账本空页以就之。曼生执笔,依笠而绘,壶随心生,跃然纸上,曼生慨叹佛之无量,惆然无语,感恩所获清凉馈赠,谢佛之赠斗笠,隧名笠荫壶。

此壶铭文耐人寻味,意为笠能遮阴去暑,茶能涤渴去烦,静抚心灵,孰轻孰重,连佛也说不清,道不明,还是由把壶之人细细品味其中之奥妙,安享人生之福吧!告诫世人珍惜眼前之人之物,失之不再,重在惜福。

合欢

壶身铭: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

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三元式内胆壶

壶身铭:三元式,注以丹泉,饮之吉,勿相忘

造型与高蛋宝壶有相似之处,壶内有茶胆,泥色润佳,形制重叠得体,柔和雅巧,容量大小适度,使用功能极佳,壶嘴滴水不涎。底印“符生邓奎监造”,盖印“友兰”。壶身铭:“三元式,注以丹泉,饮之吉,勿相忘,曼生仿古。”书画家邓奎设计监造,制壶名家邵友兰精心制作,珠联璧合,颇具个性,是件实用性强、饶有趣味的茶艺文物。 

半瓢

壶身铭: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

此壶设计极尽简约之致,韵贯其中,壶身圆滑,流畅明亮,用砂精细,坯体坚韧,用工精良。

半月瓦当

壶身铭: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

此壶瓦当形体,造型奇古,泥片镶接,构思巧妙。壶钮设计与壶身浑然一体,线条分明,作工精细,古韵盎然。

合欢式提梁

壶身铭:庐橘杨梅尚带酸 坡公句 子繁

唐云藏

半瓜

壶身铭: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僊(仙)乎仙

此壶造型简明随意,简约大方,把成环形,配以弧钮,似瓜蒂瓜藤天然而成,作工精细灵巧,尽显制壶技艺之高超。

葫芦

清道光 申锡制子冶铭

紫泥葫芦形壶

曼生自幼家境贫寒,故饱读诗书,刻苦用功,十年寒窗,终成正果,得以入仕途,却不忘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亲戚亦多为清贫之家。一日,一远房外甥来访,竟以一担青葫芦为礼。曼生不觉礼薄,热情款待。侄儿虽清贫,却也酷爱读书,临走道别:“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恭贺亲舅福、禄双全。”曼生大喜,连声道谢。外甥别后,曼生捧葫芦逐一观看,甚觉可爱,遂信手拎起一只,置于案头作画,画毕再观,越觉有趣,重又置笔墨,依葫芦作紫砂壶式样。

本是信手涂描,岂料一绘成真,壶钮上之小环,更是点睛之笔,曼生乐之,遂命名葫芦壶,取“福禄”双全之意。

曼生井栏

壶身铭文: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

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

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二人相视大笑。

3 阅读:1189
评论列表
  • 2020-10-09 20:38

    请问吴跃健的夫人王健 制的明珠壶漂亮吗?市场价是多少一把?

  • 2020-10-19 12:45

    杨健强光壶一把,不知价格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