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432字,阅读需要5~7分钟,感谢您的阅读,更期待您的观点!
2025年4月,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正在紧锣密鼓的修建灌溉用的引水用的涵洞,随着铁镐一次次的落下,突然一个隐藏在地底4.8亿年的“地下水晶宫”终于现世,“封印”彻底解除!
从施工异常到整个地下洞穴的完全暴露,大概持续了数个小时左右,可是地下水晶宫的形成却是历经了4.8亿年之久,此消息一经爆出,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便迅速跟进,并火速派人前往勘探!
根据洞穴专家研判,该洞穴形成于奥陶纪,距今约4.85~4.43亿年,有明显的广泛海侵特征。洞穴协会副秘书长赵揭宇表示,洞穴内的各种沉积物,质地非常纯净,实属罕见,堪称“洞穴沉积物基因库”。
此次被发现的洞穴围岩厚度超过了300米,里面含有大量的奥陶纪腕足类化石及古海洋沉积纹理,同时洞穴高度最高接近100米,更有一个数万平方米的洞厅里面,发现了多达一千根的纯白石钟乳,质地纯白,美轮美奂!
“雾化沉积链式反应”的反向验证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张远海在看到该洞穴后,表示此处洞穴的形成,是对“雾化沉积链式反应”理论很好的验证。
雾化沉积链式反应其实只是一个用来解释洞穴特殊沉淀物形成机制的一个理论性假说,其核心就是水滴下落过程中的物理条件变化引发的多阶段沉积反应。
首先就是雾化阶段,当洞顶高度超过100米时,水滴会在穹顶下坠过程中遇到空气阻力和压力,这些因素会导致水滴雾化,形成“气溶胶”微滴,这些微滴里面富含了碳酸氢钠。
这些微滴气溶胶在接触到了石笋或者洞壁的时候,里面的碳酸氢钠就迅速的被析出,形成结晶,堆积后形成石花和石枝多种形态。当然了微滴之间的碰撞,甚至会触发二次结晶效应。
石花石枝这些初始的沉淀物,表面粗糙不平,会使更多的微滴气溶胶更容易发生沉积,进而整个的形态变成石葡萄或者石珊瑚,发生一系列的“级联链式反应”!然后日积月累便形成了这些我们如今看到的洞穴奇观!
此次洞穴的发现可以说是一次“假设性理论”被反向验证的典型案例,当没有事实佐证的时候,科学家们会提出一些假设性理论,这有助于为后续科学探索提供框架。
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险队员在贵州洞穴内发现了很多地质奇观,不得不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即便是任何一个艺术家,在大自然面前都得“俯首称臣”!
首先是洞穴内发现的“石葡萄”,整个的形态堪称“艺术作品”,石葡萄周围不仅有石枝,更有一些“石花”作为点缀。
还有一些走向奇特的“鹅管”钟乳石,整体呈现乳白色玉质半透明状,令人大为震撼!
洞穴内还发现了大量的“穴珠”,这些穴珠表面非常光滑圆润,好像一颗颗“珍珠”,穴珠的存在证明此处曾经存在过地下暗河,浅水以及间歇性的水流使得洞穴下的沉积物在水流的作用下,通过机械性摩擦与挤压,表面慢慢变得光滑与圆润。
不过网友们在看到“穴珠”的照片后,纷纷表示“哇,好多鹌鹑蛋啊”,的确这些穴珠在光照下,确实有点像很多鹌鹑蛋,还得是这届网友,脑洞大开!
始于“视觉”,终于“价值”此次发现除了带给我们震撼的“视觉艺术”以外,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和地质工程参考也有较大的意义。
该洞穴完全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地质遗产申报的6大标准,穴内沉积物超过了20多种,可以说是人类的“洞穴沉积物基因库”,为后续的地质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保存如此完好的4.8亿年前的古特提斯洋浅海环境造就的洞穴奇观,能够让我们以此为据,窥探出地球板块运动的奥秘,这也是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关键载体,甚至对于化学沉积学以及微生物学领域,也会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