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州大爷拿天价借条,让国家赔偿自己3万亿,结果如何?

傅连章得笔记 2024-12-31 16:17:11

2011的一天,独自在家的老人梁师伟想把老家的瓦砖屋顶修缮一下。

就在拆卸烟囱的时候,他却在烟囱底部的瓦下挖出一个用木墩子做的首饰盒,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盒子,但没想到打开一看,里面的东西让他一个农民都忍不住兴奋地颤抖起来。只见盒子里躺着一张纸条,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这是政府的欠条,欠条上的金额更是让人咂舌,粗略估计一下,政府应当归还梁家三万亿人民币。

可当梁师伟用借条向政府索要借款时,政府却疑惑了“哪里又来三万亿?!”

原来,这已经不是梁师伟第一次向政府索要借款了。

本文陈述内容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2010年的一天下午,梁师伟和好友吴孟远坐在一起聊天,两人虽说身为农民,但也免不了要讨论点“国家大事”。

忽然间两人聊起当年梁家借过大米给游击队的事,吴孟远却说什么都不信,这给梁师伟急得,当即就说回老家看能不能找到点“属于历史的物件”。

在一阵东翻西找中,梁师伟最终在偏室的凉席下发现了用布一层层包好的借条。

只见上面白纸黑字写着“今日向梁家借大米七十斤,等待国家粮库宽松或战争结束以后,由当地县政府按每年利息两倍归还”立据人,游击队四中队,李兆培。

为了证实借条的真实性,他们将借条拿到了当地政府,讲清事情原委后,他们想尝试能否将借款兑换出来。

当地政府要员将借条反复确认以后,对梁师伟下达了如下指令。

一、为了肯定和感谢梁家对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所做出的贡献,将由政府直接发放3万元作为奖金。

二、由于原借出者梁家家主已经离世,就由她的后辈梁师伟先生带领。

三、此事以后,梁家有任何困难都可以申请政府援助,但是不能再以这件事为由向政府提要求。

拿到钱的梁师伟就想着重新装修一下老宅,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事。

那这两张借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最后政府有没有将三万亿还给梁家?

回到1944年

大雪纷飞的夜里,一阵急切的敲门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李双怡,她起身拉开房门,一看竟是自己的女儿梁悦姣,便连忙将其迎进门,令李双怡没想到的是,女儿身后还跟着几个游击队的战士,坐下谈话以后,才知道了其中的缘由。

1944年的中国,正值豫湘桂战役的最后也是关键时期,但是中国因为常年饱受战争,从1943年起内陆多个地区就开始闹饥荒。

政府穷,百姓也穷,军队里更穷。寒风凛冽的冬日里,军队里人们的饮食水准一次次下降,从能吃饱变成了吃不饱,最后直接吃不起。

老百姓们甚至无法找到喂养军马的饲料,因为连他们自己吃的都是打完麦子以后剩下的麦秆。

但是不管人是否吃得起饭,战争依然会继续。无奈之下,游击队才会想到向梁家借粮。

李双怡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没有半分犹豫就向游击队借出了70来斤的大米。

即便如此,游击队也有游击队的规矩,不贪百姓的便宜,也不能白拿老百姓的东西,于是当即游击队的负责人李兆培就立下了字据。

这就是梁师伟发现的第一张借条的由来。

那为什么在全国都在闹饥荒的时候,梁家还能二话不说借出七十多斤的粮食呢?这里不得不提到梁家的原当家主梁洪文。

1865年2月,梁洪文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一个偏僻的农村,那时中国正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梁洪文的父亲是名普通的补鞋匠,家里仅仅依靠父亲补鞋的钱维生。几年以后战争爆发,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过的苦不堪言。

梁洪文的父亲失业了,一家三口的生活成了问题,挨饿受冻已是常事。

就是在这个时候,少年时期的梁洪文登上了一艘远渡重洋的轮船,有人告诉他登上这艘船就能逃离这场苦难,过后他才知道自己是被卖到了英国做苦力。

经过多年的打拼,梁洪文在英国发了一笔小财,靠着这笔钱他回到了中国,后又将生意迁回了老家广东东莞,在那里娶妻生子。

从梁洪文起,梁家就一直是当地的首富。

可是梁洪文在早些年就已经驾鹤西去了,他先后娶的三位太太,大太太和二太太都因病相继离世,只留下三太太李双怡当家。

这件事过后,李双怡被大家尊敬地称为鸿文三姐。故事到了这里,也还远远没有结束。

第二张借条

在第一次借完粮食后,七十斤的大米虽然足够游击队的战士们维持一段时间,可终究是食不果腹。

于是游击队与梁家一直有联系,在后续又接连借出了几次大米,所以才写下了这第二张章价值三万亿的借条。

借条的大致内容是“借梁家大米共3870斤,大洋5000元;金条八支,每支二两。待中国抗日胜利以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付息两分。”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李兆培1944年2月9日

至于为什么最后借条没有被发现,连梁家的后辈梁师伟都不知道。

在那个局势岌岌可危的年代,如果平民百姓被发现借粮食给游击队,那很有可能会将自己同自己的家人置于危难之间。于是鸿文三姐一直将这件事藏着,直到离世。

梁师伟第二次将借条交于政府时,他们开始怀疑起了借条的真实性。

为什么那个年代的梁家有如此雄厚的财力?竟然鸿文三姐害怕事情暴露,那为什么不将借条直接烧毁呢?

无奈此事一下就火到了大江南北,有不少的新闻媒体记者争相采访梁师伟,也有的人抱着想要判断借条真伪的心态,四处寻找相关人员。

最终找到了当年那支游击队负责人李兆培的夫人,也是一名抗日战士,已有100岁高龄的简慧仙。

在记者的探访下,她证实当年游击队确实向梁家立下了两张借条。

因为将士们长期空着肚子上战场,再加上当时国家下发的抗战津贴有限,但是需要补充的物资却多,于是先后向梁家借出了三千多斤的大米,以及好几根金条和几千大洋。

这钱该不该还

竟然已经证明了第二张借条是真的,那之后就是还钱给梁家了。

可是面对三万亿的巨额借款,政府应该拿什么还呢?要知道,2011年东莞市的GDP也才四百九十亿。

就算东莞市政府认为还钱是理所应当的,又要从哪里拿出这三万亿呢?

显然,政府是没有能力拿出这笔钱还给梁家的。

直到目前,双方尚没有因为欠条一事达成一致,双方都有各自的担忧和顾虑。

其实小编觉得,还款是政府对于人民的基本信誉,老百姓在那个年代能不计回报地借出这么多的粮食和金条,那政府也应该回馈我们的信任。但是直接还款七百亿也确实不现实。

0 阅读:20
傅连章得笔记

傅连章得笔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