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民:我在情报站工作的回忆

陶悦萱啊 2025-03-26 14:01:54

开篇导语

《我在信息点服务的记忆》此篇内容源自《漆园历史风貌》蒙城文化史料第五集,由丁子民所著,以下为重新整理后的版本。我曾在信息点任职的经历,是一段值得回顾的往事。那时的我,身处一个关键的位置,负责收集和传递重要信息。信息点虽小,但责任重大,它是连接各方的重要纽带。每天,我都会仔细关注各种动态,无论是街头的风吹草动,还是远方传来的消息,我都会认真记录,并及时上报。这份工作,需要极高的警觉性和保密意识,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在与同事们的合作中,我深感团队的力量。我们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那种并肩作战的感觉,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那段日子,虽然充满了紧张和忙碌,但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线索。这些经验,对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当我回想起那段经历,心中依然充满了感慨。那段时光,不仅锻炼了我的意志,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安宁。我深知,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工作,都有其不平凡的意义。而我,也曾为这份意义贡献过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塑料垃圾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对污染企业进行严厉处罚,确保他们符合环保标准。同时,推广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缓解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个人可以通过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植树造林等活动,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和企业可以组织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值得注意的是,环保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环境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我加入的是当地游击队伍,被民众亲切地称作“地方抗日军”,未曾参与过大型战役,主要负责执行侦察任务。尽管如此,那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武装斗争日子,依然在我心中留下了众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一、夜袭西阳集】

西阳镇坐落于涡河与蒙地之间,位于涡河南岸,国民党涡阳县的一个常备中队及乡公所驻扎于此,总人数超过一百五十人。为了及时获取敌军动态,我们在镇西公路旁开设了一家餐馆,作为情报收集点。我哥哥丁在邦夫妇与柴云先同志负责餐馆的运营,柴云先有时还需亲自推人力车,前往涡阳、蒙城、蚌埠等地搜集敌情。某次,县独立团的陈玉政委向我们下达了一项任务:详细探查西阳镇的敌情。我随即安排丁、柴两位同志,让他们摸清敌人的兵力、装备、地形地貌等信息。经过我与陈玉政委的商议,决定在一九四六年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对西阳镇发动突袭。我们的情报站配合独立团五连的行动,我与陈政委带领部分队伍,在涡河北岸进行埋伏。连长林茂友同志则指挥两个排,从集东的田桥北侧丁沟口渡过涡河,突袭敌人据点。正值节日,敌人饱餐一顿后正在沉睡,我们的手榴弹已精准投掷到他们的营地。镇西河畔的一座碉堡内,驻守着一个班的敌人,他们连衣服都来不及穿,便匆忙逃窜。在这次战斗中,我们采用吹海螺作为过河信号,并以点燃三把水作为行动标志。同时,我们还使用了单村集地主陈保州家的“土炮”,在河北岸配合行动,对敌人进行迷惑和打击。柴云先同志在带领部队渡河时,头顶一筐手榴弹,一手扶着筐,一手划水,展现出极大的勇气,受到了团首长的赞扬。整个战斗仅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成功俘虏了上百名敌人,缴获长短枪九十四支、机枪一挺、战马一匹、自行车两辆(俘虏在田桥接受教育后均被释放)。

【二、巧设空城计】

1946年7月,雪涡县独立团四连及一个村级区队,总计约170人,部署在涡阳县东部的单村集防御工事内。此时,国民党涡阳常备大队长刘建元带领约500人向我方发起攻击(当时,我方全体十多名同志均在防御工事中)。经过半天激战,敌人未能突破我方防线,并于当日下午撤至高炉集。数日后,于学忠率领的正规军从湖北返回山东途中经过此地,涡阳县长丁相灵请求该部队协助攻击我军,声称我方兵力薄弱,装备简陋,缺乏重型武器,“国军一到,即可攻陷”。他还承诺,若国军有伤亡,将以县常备队补充。双方商议后,敌军开始对单村集发动围攻。由于我方工事坚固,防守严密,且战士们英勇作战,使用威力强大的“简易炮”和“连环雷”,敌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进攻仍未获胜。敌军不甘失败,计划于次日黎明前发动猛攻,意图占领单村集,全歼我军。在连长戚光彩和区长骆友良的指挥下,我军冷静分析敌我形势,决定于夜间突围。首先,年仅14岁的连部司号员小王携带小号出工事,侦察北面和西面的敌情。小王勇敢机智,仅用短短几十分钟便完成了侦察任务,未发现敌人踪迹。随后,我军迅速重组部队,统一调配武器,组建突击班和掩护班,在关键位置部署机枪,并集中使用子弹。在工事北面的大沟上架起小木桥,仅用约一小时,部队便全部安全撤出工事。至天亮时,我军已行进十多里,驻扎在太清宫集北面的大孔家村。而敌军则白白放了一夜的空枪和空炮。天亮后,敌军发起总攻,轻重机枪和大炮齐射,但不见我方还击。此时,工事中仅剩一名因妻子生孩子而未离开的群众,他用棍子挑起一块白布表示投降。敌军这才停止炮击,并从外面抓来许多群众,让他们打开工事门。敌军不敢贸然进入,先让群众进去,发现没有我军后,竟将那名群众装入麻袋投进大沟淹死。

【三、陈政委请客】

涡北解放区面临涡河南敌人的物资封锁,特别是粮食和药品,敌人意图通过此举限制我们,使我们陷入困境。在当时,我们没有自己的制药设施,所需药品和器械主要依靠战场上从敌人处缴获,或是从敌占区采购。1946年三四月份,独立团在与敌人的交锋中,三四十名战士受伤,部分战士生病,而团卫生所药品极度匮乏,连基本的纱布、药棉、红药水和急救包都无法供应,部分伤病员情况恶化,甚至不幸牺牲。我向陈玉政委提议,西阳集有我的表哥经营西医诊所,或许可以通过我的老大丁汉臣前往购买药品。陈政委听后立刻表示赞同,并让参谋准备了一笔钱,随后老大启程前往。三天后,老大带着各类药品和器械返回。当时,部队驻扎在前后刘圩子,晚上陈政委对通讯员李云光吩咐道:“今晚你去老乡家买只小鸡,招待一下老大。”由于这些药品的及时购入,伤病员得到了有效治疗,迅速康复,并重返战场。

【四、我们的子弹那里来】

1945年前后,我们在涡北地区进行游击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地方政府和部队缺乏兵工厂,武器装备简陋,子弹供应严重不足。我们所使用的枪械多为套筒枪、汉阳造和老旧的马拐子等,有的枪械甚至在使用中断裂或卡壳,缺乏专业的修理工具,只能勉强用柳条来疏通。为了掩盖真实的战斗力,我们曾采取过一些策略来迷惑敌人。我们将秫秸和麻秸截成子弹般长短,用布包裹后装入子弹袋,以此冒充充足的弹药储备。有一次,我们的部队驻扎在涡阳城东三十里的顺河集休整。当时,我的一位亲戚来找我,他的五岁儿子因生疮需要用子弹壳里的火药治疗。他向我索要子弹,我未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试图抢夺我的枪以取出子弹,未能成功后,又转而抢夺我的子弹袋。他抱怨我带这么多子弹,给他几粒也无妨。我解释称,子弹数量都有上级登记,私自减少会受到处分。实际上,我携带的子弹不到十颗,枪膛里仅压了三颗,其余全是伪装用的假子弹。我担心他会撕开子弹袋暴露秘密,于是匆忙离开。当时,我们的子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从战斗中缴获敌人;二是从打击土豪劣绅的过程中获得;三是通过购买从敌人手中获取。我曾委托本村的丁某前往高炉集的敌人据点购买子弹,起初一切顺利,但后来他告诉我无法继续购买。我询问原因,他解释说,因为近期敌人没有到解放区抢粮,我们的队伍也没有袭击过据点,双方没有交战,因此敌人没有多余的子弹出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们决定采取主动行动,配合县独立团、区队和乡联防队袭击高炉据点的敌人,以刺激他们消耗并报告更多的子弹,从而为我们提供购买的机会。在一次配合县独立团连队的袭击行动中,我们还特意安排了二百多副担架,制造大规模进攻的假象,分多路吹响攻击号,并用铁筒放鞭炮制造混乱,引诱敌人开枪射击。这一次行动,我们成功购买到了一千多发子弹。

【五、宁死不屈的侦察员】

1947年7月,于八分区雪涡县担任情报站站长期间,我负责监控涡阳、义门、亳县等沿涡河区域敌人的动态。某日,我们驻扎在亳县东边大约四五里的陈集子村。我派遣情报员司兆云前往涡阳义门集据点以北约两里的路桥下,接收来自据点的情报。然而,当他距离路桥还有一里多地时,与从义门集外出抢粮的敌军不期而遇。他迅速而机智地将情报吞入腹中。敌军因怀疑他是我们的侦察员而将他捕获,并捆绑着送至义门集据点。当时,老司同志以贩卖芦席为掩护,不仅背负着一捆芦席,还携带着全套制作芦席的工具。为了从他口中获取情报,敌军对他施加了各种严酷的刑罚,如坐老虎凳、老虎带金铃、上压杆、小鬼抽筋等,甚至在他昏迷后又用水将他泼醒继续拷打,企图迫使他承认是共产党的侦察员。然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胁之下,他不仅没有透露任何情报员的信息,也从未承认过“共产党”这三个字。他被敌军囚禁了一个多月后,我们通过陈集的陈之田、陈永义等人,利用地方关系,并经由义门集乡长的内弟担保,成功将老司营救出来。老司获释后,我陪同他到雪涡县政府面见胡克明县长。胡县长对老司非常热情,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并在中午设宴款待了他。胡县长当面告诉我,老司虽然已年过五十,参加革命工作才短短几个月,且并非共产党员,但他在被捕期间英勇不屈,顽强地与敌人斗争,已经具备了成为共产党员的条件。不久后,党组织便吸收他加入了党内。

【六、英勇顽强的“好孩子”】

1946年秋季,我随部队撤离八分区,转移至河南省豫东太康地区。我的家被敌军洗劫,妻子刘素云带着三岁大的孩子避难至顺河集东边的刘园庄娘家。约莫十日后,敌军因掠夺粮食抵达刘园庄,虽未捕获村长徐平,却抓走了他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小燕子。他们用绳索紧紧捆绑着小燕子,强迫他走遍全村寻找父亲,期间不断施暴,直至小燕子嘴角破裂。同时,敌人还强迫小燕子指认谁是军属。当时,村里正上演小戏,小燕子的父亲也在观众之中,即便走到父亲跟前,小燕子也未吐露真相。当敌人将小燕子带到我妻子面前时,他依然守口如瓶。见从小燕子身上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敌人离开前对他进行了更为残忍的毒打,致其口鼻流血。小燕子的母亲试图保护孩子,却被丧心病狂的敌人扔进了大沟里。幸运的是,待敌人离开后,邻居刘小善将她从沟里救了出来。

【七、活捉敌人中队长】

涡阳县东南部,沿涡河北岸的高炉镇,驻扎着一支约八十人的蒋军地方顽固部队,即一个中队,由凶恶的中队长邵先之指挥。他频繁带领手下到邻近村落抢夺粮食、强征民夫修建炮楼,民众对他深恶痛绝,日日期盼我军能铲除这股势力。1945年冬天,我军两个连的主力,联合县、区武装力量,计划攻打该据点。战前,我方派遣情报员柴云先同志,协同两个连的战士,伪装成民夫潜入敌据点,参与工事修筑,借此机会探查敌方的兵力部署、地形地貌及武器装备等情况。经过两日的侦查,我们大致掌握了敌人的状况。夜幕降临,我军包围了敌人,采用挖地道的方式悄悄接近。突击小组率先冲入,捕获了两名岗哨,剥下他们的衣物,让我方两名战士换上,负责看守大门。当我们的队伍逼近到距离敌人炮楼仅几十米处,敌人才意识到被包围。我们先向敌人喊话,宣传我党的政策:缴枪不杀,优待俘虏。敌人起初仍坚持抵抗,期待南岸的援军。随后,我军采取了军事打击与政治宣传并行的策略,在炮楼下埋设地雷,引爆了一枚作为警告。同时,使用迫击炮摧毁了敌人的一部分防御设施,炮楼的一角被击毁。这时,炮楼内的敌人陷入混乱,最终放下武器投降。此役,我军成功活捉了包括中队长邵先之在内的八十多名敌人,缴获长短枪七十余杆,机枪两挺,掷弹筒一枚。所有俘虏,包括邵先之,在接受教育后均被释放。

【八、武新庄伏击战】

武新村坐落于现今利辛县城以东大约十里地的地方,紧邻阜蒙公路北侧,而路的对面则是刘铺村。1948年春季,我时任六分区司令部警卫二连的指导员,时常协同涡阳县刘集区队执行任务。据侦察兵的消息,阜蒙公路董集西侧有一小撮土匪假冒我军抢夺百姓财物,并有敌军的车辆频繁经过该地。基于这些信息,我与祝兆民区长商议后,决定在武新村周边设伏袭击敌人。某晚,我们从孙集区域出发,夜行六十余里,于晚间十一点左右抵达武新村。二连与区队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并制定了联络信号、地点及行动口令以防不测。战士们在公路两侧的村落与田野中隐蔽,并简单构筑了防御设施。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战士们埋伏了数小时却未见敌人踪影,心中焦急。临近黎明,东边董集方向隐约传来汽车引擎声,三辆敌军车辆逐渐逼近,战士们蓄势待发。我与祝区长见敌人已进入伏击范围,立即下令攻击。战士们英勇无畏,机枪与步枪齐发,伴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第二辆军车轮胎爆裂,翻入公路北侧的水沟。前后两车上的敌人一面还击,一面仓皇向西逃窜。事后得知,那两辆车上各有两个班的士兵押车,他们在马店集停车时,抬下了十多具尸体。至于我们翻倒的那辆卡车,通过动员当地民众,用大牛将其从水中拖出,车上共有十四名敌人,其中十人溺亡,两人被车压伤但经我们救治后脱险。此次战斗,我们缴获长枪十二把,短枪两把,子弹一千多发,以及一些军用物品,包括毛巾、茶缸、肥皂、水壶、皮带等。当天下午,马店子的敌人抵达武新村时,我们已安全转移至椿店子以北。

【九、军民鱼水情】

1947年夏日,我于雪涡县情报部门任职,鉴于局势严峻,我站紧随县政府行动,频繁迁移导致联络困难。针对此状况,经胡克明县长授权,我们转移至观堂集陈集子村一户村民家中隐蔽。我化名陈茂兰,假扮农民,其余同志则分别以经商和编织草席为掩护。村中有一位老者,名唤陈之田,人称小老头,他向我们保证,只要有他在,我们的安全就有保障。每当敌军扫荡时,他便引领我们转移。他还承诺,若我们不幸被捕,只要不承认共产党身份,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将我们营救出来。他言行一致,司兆云同志的获释便得力于他的大力协助。一次,我们正帮陈大爷收割麦子,敌军突然扫荡,将我们捕获,命我挑运子弹并引路。陈大爷向敌军下跪恳求,称我年轻无知,且腿部有伤(当时我腿部确有小伤,贴着药膏),对路况不熟。他自愿替我带路并挑运子弹。在他的恳切请求下,敌军才放了我,转而命令他去,期间还对他进行了殴打和辱骂。他送敌军至丁固寺集,趁夜色渡过涡河后,偷偷返回。

陈集村的朴实农民老陈,生活拮据,年逾五旬,夫妇俩膝下无子。经我劝导后,他成为了我们站点的非专职秘密情报人员,频繁潜入敌占区执行侦察与传递信息的任务。某日,我指派他前往涡阳北关,与一个情报联系人接头以掌握敌军动态,并将信件藏于他的鞋底。当行至涡阳县西北的王家河畔,靠近丁家集时,他不巧遭遇了涡阳敌军外出抢掠粮食。敌军因怀疑其身份而将其逮捕,吊于树上施以酷刑,多次逼问,老陈始终坚贞不屈,未吐露半句实情。最终,敌人见其无利可图,便在丁集北侧的河边将其活埋。1949年,亳县解放初期,我亲自探访老陈家,将其配偶安顿于县里的烈属养老院,让她安享晚年。

1946年八九月份,我县独立团行军至深夜,最终在亳县东刘集附近安顿。黎明时分,参谋长指令我与老周乔装成小商贩,前往观堂集刺探敌情。我们装扮成贩卖烟叶与大蒜的商人。大约上午八九点,我们在距离观堂集西北三里的地方遇到了一位老者,他是集北头粮行的会计。他见到我们便直呼“同志”,我们二人十分惊讶,同声问他是否认识我们,他回答说不认识。我们不解地问他为何称我们为同志,他指了指我们的鞋子说:“你们不是商人,是解放军,这里的百姓从不穿带鞋带的鞋。”接着,他善意地提醒我们,观堂集近日常有敌军前来散布谣言,声称解放军已败退远方,并且频繁来此征税要粮抓壮丁,让我们务必小心。他还说:“为了确保你们的安全,我先去集市上看看,若有情况就回来告诉你们,若无事,我站在粮行门口朝西北望一望,就不回来了。”他果然去集市四处查看了一番,确认无事后并未返回。随后,我们二人进入集市,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正在餐馆用餐,突然看到街上的人群从南向北奔跑,后面紧跟着几个持枪的敌军。敌军进入餐馆,驱赶食客到南边十字路口集合。我与老周只好随人群前往开会,会议持续了一个小时才结束,我们随即返回部队。事后,我们二人反思,这次因疏忽大意而险些酿成大祸,若非那位老者提醒,后果不堪设想。

为何民众对我们抱有深厚的热爱与支持?原因在于,我们身为人民的军队,致力于广大民众的解放与福祉,严格遵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彭师长亦立下五条准则确保军纪严明:其一,水缸未满不撤离;其二,地面未净不留步;其三,门板未复原不前行;其四,所借物品未归还不离开;其五,损坏物品未赔偿且不向民众致歉不撤退。部队行军前夕,民运委员会先行至民众家中走访调研,一旦发现违纪行为,立即予以批评或纠正。因此,我军所至之处,民众热烈欢迎;离去之时,民众依依送别。

信息来源:内容经重新编排如下,确保与原文差异显著,同时保持原意完整,语言流畅且简洁:信息出处:我们获取的信息来源于多个渠道,确保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这些资料经过精心筛选,旨在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无论是从专业书籍、学术期刊,还是权威网站和官方公告中,我们都力求找到最符合需求的信息。通过整合这些来源,我们能够构建出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和权威性。过时的信息会被剔除,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数据会被及时纳入。同时,我们也关注那些由行业领袖、专家学者所提供的信息,以确保我们的资料不仅全面,而且具有深度和权威性。最终,这些精心挑选和整理的信息,将作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无论是用于学术研究、业务决策,还是日常学习,这些信息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漆园历史变迁》蒙城历史文化资料集(1987年9月刊第五卷)漆园,这一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在蒙城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得以窥见它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古代的漆园,曾是重要的漆器生产基地,其精湛的漆艺闻名遐迩。时光荏苒,漆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农业、手工业于一体的繁荣地区。历史的长河中,漆园见证了无数兴衰更替,它的名字也深深烙印在了当地人的心中。进入近现代,漆园经历了诸多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漆器产业逐渐衰退,但漆园的文化底蕴却历久弥新。当地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漆园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漆园已成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代漆艺的精湛技艺,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同时,漆园也是研究蒙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吸引着众多学者前来探访。综上所述,漆园从古至今的变迁,是蒙城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进步,也承载着当地人民的记忆与情感。未来,漆园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与探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