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画风淳朴,取法自然,60多年的砚边耕耘,执着追求,悟出了民族绘画的精髓。他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去探求物我相融的境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洒脱中透出豪放,苍劲间含着浑厚,笔墨中彰显着传统。他的大写意笔走龙蛇,天人合一,气脉相通,寥寥数笔,丹青跃于纸上,可谓艺术奇葩。作品取材广泛,花鸟、动物、人物、山水无不涉及,作品淋漓洒脱,拙中见奇。李涵题材广泛,尤以画猴见长。他笔下的猴,神态逼真,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堪称一绝,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他的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文汇报》、《人民画报》、香港《美术家杂志》等多家媒体做过报道。
李涵出版部分专辑画册
1989年北京电视台为其拍摄专题片《李涵和他的画》。同年5月23日李涵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画展由十世班禅大师和吴作人先生为画展题名。画展开幕时,吴作人、肖淑芳先生亲临现场参观指教。画展当日下午,北京电视台首播专题片《李涵和他的画》。5月23日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中国美术馆李涵画展做为新闻予以报道。
李涵先生(二排右一)与李苦禅先生(一排中)
吴作人题字
李涵曾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家领导人和外国驻华使馆作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发行个人画集、论著多部。多次讲学,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守护者。
《雄踞图》 200x450cm 1988年
论文人画与写意画
文/李涵
人类文明,绘画要早于文字,人们最早就用牛头人脸代表牛和人,用线条记录数字,当人类产生了语言,为代表语言才产生了文字。有了语言与文字才开启了人类的文明。
知白守黑 120x50cm 2019年
对于绘画,最初都是追求写实的,是从画不像追求画的像,随着人类智力的开发,对写实也是有选择性的。在北宋之前,中国画还是比较重视写实的,但也不是纯写实的,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可能直接画到纸(绢)上,必然有画家的优化取舍,但这时期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形象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当时还没有文人画、写意画的概念。那时诗人就是诗人,书法家就是书法家,画家就是画家。如李白、杜甫就是诗人,颜柳、怀素就是书法家,吴道子就是画家......。
李涵《小熊猫》 吴作人题 纸本设色 1975年
但是到了北宋,由于宋徽宗对画的提倡,大大的提高了绘画艺术的社会地位,使很多文人参与到绘画领域,如文同、苏轼等人,文人画画成为一种时尚。这些人在绘画上水平不一定很高,但其文化修为、社会地位高,他们往往不具备绘画的写实能力,但他们并不在意于物象的写实而是更在意于意象,画面的文化品味。
李涵《珍异》 吴作人题 纸本设色 1975年
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文人画,而这种说法也是后人给加的。以后这种画就成了社会的主流绘画。把那些写实的画家视为匠人。这些匠人也并非全是写实画家,而是些没有文化的以画画为职业的人,如画庙堂里壁画、雕像等,有些人艺术水平很高, 但是社会地位不高,把他们当做工匠,不能青史留名,当然这是很不公平的。有人说中国绘画自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没落。这些人的意思是只有写实才是绘画的正宗,以此否定中国文人画的艺术价值。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中国绘画史就是如此,这是后人无法改变的。把文人画列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近千年来中国文化精英一致的选择,不是某个团体某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一直延续到民国。对文人画的定位一般是取之于苏东坡。这也是后人强加给他的,因为他写了有关文人画的诗和有关的论述。
李涵 《猴》 纸本设色 2005年
以当时苏东坡的处境和社会的传播能力,苏对当时的画界不会有什么影响。只是因为他的名气大,他对文人画的诗和论述被后人所用,使他成了开启文人画的鼻祖。苏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此诗的意思很明确,不以形似为评画标准, 要有诗意,要表现画家的意,也就是写意精神。另外他在评价吴道子和王维画的时候,也明确了写意画要高于写实作品。
《青草池塘处处蛙》2007年
苏轼是这样说的: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诘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竟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孔雀》 143x366cm 2001年
文人画不以追求形似为目的, 更重视表现作者的所谓诗意,所以就有后来的写意画之说。宋朝以前的画重视造形,可谓尚形,宋以后的尚意。从绘画题材上看,因为文人不是专业画家,造形能力较差,画不了人物,多是以山水画为主,梅兰竹菊之类的画。中国传统绘画的过程是先人物后山水花鸟。从绘画风格上讲是先细后粗,写意画除去文人的写意精神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它还是一种画法,以花鸟画为例人们把工细的画称做工笔画,把用笔粗放的画叫写意画。从工细到粗放有工笔,半工半写,小写意,大写意几种画法。从时代顺序上是先工细后粗放。
《猴趣图》 2017年
《小龙虾》1980年
中国的工笔花鸟画在宋元时达到最高水平,其后则再无高峰可言。而写意花鸟画后来居上,逐渐成了花鸟画的主流,而写意花鸟画,小写意到大写意有一个发展过程,明朝写意画已经很是粗放。而称其为大写意画的,似也就是徐渭一人,人们对是否大写意没什么定义,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人们把过于草率的画,和粗笔大墨的画称为大写意的画。徐渭的画受陈白阳的影响,只是因为白阳的画比较规矩,人们称他的画为小写意。徐渭的画放纵,人们称其为大写意。
《孔雀》 2023年
大写意花鸟画是出现比较晚的画种,一般人都认为是明朝的徐渭开启了大写意花鸟画种,其后的八大山人、扬州八家等画家使大写意花鸟画发扬光大。但大写意花鸟画的高峰并不是徐渭等明清两代,而是其后的清末民初。中国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又有琴棋书画之说。
《多子图》2017年
这是概括中国文化的一种说法,人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样样精通。但是最重要的是书法,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密不可分的,是决定绘画水平的重要关键因素。写意画最讲究笔墨功夫,而提高笔墨功夫唯一的途径就是练好书法,书法功夫不足的人,画不了写意画。每个人的书法和他的画是完整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书法就有什么样的画,有什么样的画,必须题写什么样的字,徐渭的草率之作应该题草书,八大山人的画,只有八大本人的书法才能和画合谐一致。
大写意花鸟画是形成最晚的画种,高峰代表画家应该是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潘天寿、李苦禅等人。其原因也和书法的发展有关。学习书法有帖学和碑学之分,清朝之前,由于科举的应试,实际的应用,乡绅文化,私塾教学等,文人都是学帖的,发挥极致也就是写写草书, 强调用笔的点划和结构。到了清朝,碑学盛行,清人盛行访碑,因为废除了科举,人们不再专注楷书练馆阁体了。由于铅笔,墨水笔的出现,书法的实用价值大大降低,而更重视了书法的观赏性。人们写篆书汉隶成风气,康有为访北碑,北碑方硬,提倡金石气,大大的强调用笔的力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写意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出现了, 加之其后的陈师曾、潘天寿、李苦禅诸位大师,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大写意花鸟画高峰。
文人画,写意画做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有很长的历史,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但自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以来, 开始走向没落。
现在中国绘画有两种,一种是西方传到中国的油画水彩画,一种是所谓中西结合的中国画,这种中西给合的画, 已经不是传统里的笔墨,其中的笔也不是传统用笔,其中的墨只是做为黑颜色出现在画里。建国初期有人提出把中国画改名为彩墨画,现在又有人提出叫水墨画,以示区别于传统中国画。我看这些都是可以的。而中国传统绘画走向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退回一百年,我的画就是普通大路货,而放到今天,可能就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小画种了。
《杜甫草堂》 110x50cm 2019年
《青藤老屋》
《山水》 2011年
《湘西纪游》 2019年
《江南小景》1994年
《雄风千里》 97x49cm
《菊鸽》 108x54cm
《苍鹰》 2018年
《双鸡图》1991年
《荷塘翠鸟》 2018年
《母子情深》 2020年
《小象米杜拉》 1975年
《钟馗嫁妹》 2010年
《铁拐李》 2012年
《仿任伯年》1986年
《拉二胡》 2003年
《战宛城》
《慎独》 2020年
《鲁直诗意》 2012年
《猴手卷》 42*32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