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搬迁南亚,联想计划印度PC全本土制造的背后

壹零社科技宅 2025-03-11 05:16:43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中,谁才是那个渔翁呢?

01

联想深化印度布局

宣布PC全面本土化

当“联想、PC全面本土化”这两个词一同出现时候,很少有人能想到印度,可问题是这一次“印度”真的成为主角了。

在2025年3月10日的Lenovo TechWorld India大会上,全球最大PC制造商联想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未来三年内实现印度市场PC全本土化生产,笔电产线占100%,并同步推进AI服务器工厂建设。

目前,联想在印度已累计生产超1200万台PC,计划将年产能提升至近1700万台,以满足印度本土及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需求。

根据联想印度总经理Shailendra Katyal披露,当前印度市场PC产品的本土制造比例约为30%,2026年将提升至50%,最终于2028年实现全型号本土化生产。这一计划与联想在印度智能手机业务的成功经验一脉相承——目前摩托罗拉手机已实现100%印度本土制造。

除PC业务外,联想更瞄准了印度快速增长的AI算力需求。

早在2024年9月,联想便宣布启动印度AI服务器生产计划,其位于普杜谢里(Puducherry)的工厂预计每年可生产5万台机架式AI服务器及2400台GPU服务器,专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高性能计算任务设计。

这些服务器采用联想自主研发的8-way架构,支持多核并行处理,显著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医疗健康及实时分析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约60%的AI服务器产能将用于出口,主要面向亚太市场,其余则服务于印度本土需求。这一布局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使印度成为联想全球AI技术输出的关键节点。

02

关税压力下的战略迁移

地缘经济与市场博弈

联想宣布OEM生产线迁至印度,到底是主动出击还是迫于无奈?不同人的视角下有不同的解读。

专业媒体《DIGITIMESasia》之前就报道称,随着制造商逃离美国关税,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也加入到不断增长的供应链外迁行列,将其OEM生产线迁至印度。并称联想将在印度生产所有PC型号,并计划在印度本地治里建立AI服务器工厂。

联想是一家拥有5家中国工厂和1家墨西哥工厂的中国跨国公司,拥有美国笔记本电脑市场12%的份额。因此,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征收20%的关税,对墨西哥征收25%的关税,将严重影响其定价策略,使其笔记本电脑比竞争对手更昂贵。

2024年,联想在印度生产了1200万台,并计划将这一数字在2025年增加到近 1700万台以满足印度国内和国际需求。

尽管联想在宣布这一计划时,并没有提到关税。

在地缘经济与市场博弈影像下,联想这一布局折射出全球科技产业链的深层变革。美国出口管制与关税压力迫使企业向东南亚分散风险,印度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庞大内需市场及政策激励(如 “印度制造” 倡议),正从消费市场转型为制造 - 出口枢纽。除联想外,惠普、华擎等企业亦加速向越南、中国台湾等地迁移产能,而台积电等半导体巨头则扩大美国投资。

由此形成的 “制造东南亚化 + 研发核心区保留” 模式,或将重塑亚洲科技产业分工。

03

印度制造业崛起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作为全球PC市场占有率约24%的领军企业,联想近年来持续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以降低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此次宣布在印度实现“全PC型号本地化生产”,标志着其在印度市场的布局进入新阶段。

印度目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PC市场之一,年增长率超过15%,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联想在印度的现有工厂位于北方邦大诺伊达(Greater Noida),年产能已从2020年的200万台提升至300万台,而此次计划将覆盖从低端入门级到高端游戏本、工作站等全系列机型。

此举不仅能降低跨境运输成本,还可借助印度政府“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政策的关税优惠,进一步提升产品在东南亚及中东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印度凭借其在信息技术(IT)领域的深厚积累,正以“软件驱动硬件”的模式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从“世界办公室”向“数字制造中心”的转型过程中,印度既依托IT服务业的全球领导地位,又通过政策引导与国际合作突破制造业瓶颈,成为全球IT产业链重构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印度IT产业的崛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软件外包,经过数十年发展,已成为全球IT服务的核心枢纽。显示,TCS、Infosys等本土企业通过派遣工程师海外驻场、承接跨国项目,奠定了印度在编程、系统维护等领域的优势。

尽管印度传统制造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15%降至2022年的13%),但自2014年莫迪政府提出“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战略以来,印度通过税收优惠、简化审批流程、吸引外资等政策,重点扶持电子、半导体、汽车等制造业领域。

目前,富士康、纬创等跨国企业在印度设立手机组装厂,推动印度通信设备出口额从2015年的8.43亿美元跃升至2022年的126.34亿美元,年均增长40%。苹果公司更将iPhone 16的部分生产转移至印度,标志着印度在全球高端制造链条中地位的提升。

劳动力红利与成本是目前印度IT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印度拥有14亿人口,其中半数年龄低于25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以智能手机组装为例,印度工人平均工资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这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砝码。此外,印度在IT服务领域积累的技术人才(如软件工程师)也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撑。

尽管印度在终端组装环节取得进展,但其核心零部件仍严重依赖中国。以手机制造为例,富士康印度工厂所需的集成电路、显示屏等材料,80%以上需从中国进口。2022年,印度从中国大陆进口的集成电路达47亿美元,占其总进口额的30%。这种“两头在外”的模式限制了印度制造业的自主性和附加值提升。

同时,对于众多搬迁至印度的科技制造业厂商而言,尽管印度生产可缓解短期成本压力,但基础设施短板(如电力供应稳定性)、供应链成熟度(电子元件本土化率不足 40%)仍是隐患。联想需平衡效率与风险,如墨西哥工厂仍承担北美部分订单,中国基地保留高端机型生产。这一案例表明,在逆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的生存法则已从 “成本最优” 转向 “弹性供应链 + 技术护城河” 的双重构建。

04

写在最后:顶住外迁压力

特朗普对中国及墨西哥加征关税引发科技产业链震荡,联想宣布将全部PC生产转移至印度并计划在印度本地治里建AI服务器工厂。华擎、惠普等科技企业也加速外迁至越南、中国台湾、印度。美国出口管制叠加关税压力,迫使半导体企业迁址东南亚,台积电等则扩大美国投资。

在给《PCMag》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华擎表示:“由于适用于GPU卡等其他产品的10%的额外关税,我们需要一些时间将制造转移到其他国家”。该公司还提到了与越南和中国台湾制造商合作的计划,尽管将生产完全迁移到其他市场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惠普几天前也发布了类似的公告,称到今年 10月,运往美国的90% 的产品将在中国以外生产。甚至戴尔也表示,它正在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实际上,惠普和戴尔是较早一批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印度和墨西哥,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科技消费品制造商。

这场供应链大迁徙的本质,是中美科技竞争与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缩影。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出口管制与产业回流政策,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而中国则通过技术自主与产业升级巩固竞争力。

在此过程中,越南、印度、墨西哥等“第三方市场”成为双方争夺的中间地带,其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甚至外交倾向,都可能影响未来科技供应链的走向。

然而,全球产业链的深度交织决定了完全“脱钩”难以实现。无论是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面临成本与文化磨合难题,还是苹果仍依赖中国郑州的iPhone生产线,都表明供应链重构将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科技产业链的全球大迁徙,既是地缘政治压力下的被动选择,也是市场规律驱动的主动调整。对中国而言,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唯有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转型,才能在这场供应链革命中守住竞争力。

0 阅读:1
壹零社科技宅

壹零社科技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