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伟站在元宵晚会的舞台上,和哪吒配音演员吕艳婷一起合唱《哪吒闹元宵》。
台下观众欢声雷动,节目效果出奇的好。
其实,这并不是一场精心策划了数月的表演,而是大张伟在短短10天内赶制出来的作品。
从歌名就能看出,这是一次临阵磨枪的创作,但正是这种紧迫感和创造力的结合,才让这个节目显得格外精彩。
大张伟的创作速度令人惊叹。
要知道,《哪吒2》的票房热度刚刚开始发酵的时候,也就是大年初三、初四左右,导演组才决定要制作这首歌曲。
再加上后续的排练和彩排,留给大张伟的时间其实只有短短的一周。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首高质量的原创歌曲,并且作为元宵晚会的开场曲目,除了大张伟,恐怕内娱再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说起大张伟的音乐才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早在20多年前就拥有一个4T容量的移动硬盘,里面分门别类地存储着各种音乐素材。
无论你需要什么类型的音乐片段,他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
难怪他被称为“综艺救场王”,甚至自嘲为“综艺网约车,酒店趴活,开录就走”。
每次节目组遇到紧急情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因为他不仅创作速度快,而且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为什么节目组总是选择大张伟?
答案很简单:用一次就知道好用了。
大张伟虽然不是偶像派,也没有超能力,但他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让每一个节目都变得生动有趣。
他的疯疯癫癫、吊儿郎当,反而让他成为了最适合“哪吒”形象的人选——以最躺平的方式对抗,以最世俗的方式叛逆。
大张伟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
他16岁就开始走红,被冠以“中国摇滚第三代领导人”的称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被贴上了抄袭惯犯的标签。
每一次新歌发布,都会有人指责他抄袭。
最初,大张伟非常痛苦,努力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和逻辑。
直到2017年,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得到真正的释然,就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从此以后,他不再争辩,也不再解释,别人说什么都接受,甚至调侃自己“每一首抄袭的歌都唱出了我自己的风格”。
面对外界的压力,大张伟选择了以柔克刚。
别人骂他,他就坦然接受;别人说他假唱,他也点头承认。
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如此豁达,曾经的他也像申公豹一样,一脸天真。
但在EMI副总裁黄伟菁的眼中,大张伟一直是个勤奋且讲义气的人。
他的笔记本摞起来有一人多高,记录了无数的音乐灵感和创作思路。
出道20年来,他从未抱怨过自己的奋斗史,只是淡淡地说:“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真的比很多音乐人努力得多。”
2009年,花儿乐队因为成员理念不合宣布解散。
那一年,他们举办了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演唱会。
演唱会上的大张伟痛哭不已,发自心底地说了一句:“我喜欢的东西最终都会离我而去。”
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那个愤世嫉俗的大张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清醒的他。
他开始接商演、上综艺、写口水歌,却也在这些看似“世俗”的选择中埋下了独特的暗号。
在《百变大咖秀》上,他用浮夸的造型解构权威;在《静止》这首歌里,他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就像哪吒最终没有逃脱天劫咒,却学会了用火尖枪在命运结界上戳个窟窿,大张伟也证明了,和世界硬碰硬不如学会“戴着镣铐蹦迪”。
乐评人耳帝曾评价他:“放弃了朋克,倒更像个朋克。”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自我感动中,表示做音乐是为了梦想时,大张伟却冷笑着回应:“我做音乐就是为了钱,能给父母带来更好的生活。”
他并不回避参加节目、写歌是因为钱,只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即使被讽刺为“过气”,他依然写出《唱什么都红不了》来自黑,甚至戏称自己是“音乐裁缝”。
郑钧调侃大张伟“和音乐圈一毛钱都没有关系”,但综艺大佬们却认为他是“艺术家里面天赋特别好,又想得极其通透的人”。
不管你怎么讨厌他,成功艺人的三个指标——上春晚、开演唱会和上可乐罐,他早就做到了。
有的明星成名后会把自己困在套子里,维持光辉的人设。
但大张伟没有任何人设和偶像包袱,他觉得穿成节日花灯在台上跳健美操,并不意味着背叛过去。
有人感慨大张伟生不逢时,但他却认为“同情是最大的歧视,悲伤也是”。
他的歌里总是藏着能与普通大众产生共鸣的东西,无论是《向我开炮》的反思,还是《穷开心》、《阳光彩虹小白马》的欢乐。
在一个流传颇广的视频中,大张伟告诉身边的学生,做人得像鸭子一样,水面上泰然自若,脚下一直在扑棱。
能被别人看见的努力,都是肤浅的努力。
大老师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去做自己好了,何必在乎别人怎么想,从来都没有什么向上社交,只有向上生长。
哪怕你做的事情别人都不理解,那又怎样?
如果所有人都理解你,那你得多普通啊?
元宵节快乐!
一起干了大老师的这碗鸡汤吧!